初秋时节,记者走进蒙城县立仓镇薛庙村,一座龙虾雕塑映入眼帘。在雕塑后面,千亩荷塘阡陌相连,粉嫩的荷花点缀在满池碧绿的荷叶间,游客们在栈道上观赏荷塘美景,拍照打卡。
薛庙村地处茨淮新河北岸,曾因地势低洼常遇洪涝灾害,经济发展受阻,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后来,该村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经济效益翻倍。
老书记周德轩是村里最早养殖龙虾的人,他养殖的第一批小龙虾上市后大受欢迎,效益远超过去的传统种植模式。随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小龙虾养殖行列中来,村里也成立了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薛庙村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发展“虾稻共作”,延长产业链条,衍生特色产品荷叶水、荷叶茶、芡实茶、莲子等特色农产。2022年,村集体经济超过142万元。
有集体经济支撑,薛庙村加大了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村庄变得越来越美。该村还乘势发展起了“水乡龙虾”特色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
“往年夏天,村里来的是抗洪救援队,现在来的是赏景旅行团。”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形象地说。
今年7月,薛庙村举办龙虾·荷花休闲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期间,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带动经济收入7020万元。
“举办荷花观赏月、龙虾美食季活动,只是立仓镇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载体。”立仓镇党委书记孙昊告诉记者,该镇在全镇范围内突出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整合“那年·乡下”现代农业示范园、陆将军府、农耕文化园、茨淮新河纪念馆等旅游资源,以办好荷花节、丰收节等节会为载体,打造乡村旅游的“立仓品牌”。
“目前,全镇虾稻产业面积6.5万亩,年产小龙虾4000多吨,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共计1.5万人从事与虾稻相关的工作,并带动1500人务工。”孙昊说,立仓镇将继续支持发展龙虾养殖产业,做好延链补链工作,同时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场景,进一步推动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本报通讯员 谢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