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以奋斗姿态书写爱国情怀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10-05 08:03:16 责编: 武静

国庆假日期间,大街小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红色的歌曲在耳边环绕,不时有人手持国旗真情告白……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奔流涌动。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杨靖宇面对敌人劝降时发出“如果中国人都投降了,那还有中国吗”的灵魂拷问;张自忠身陷重围,孤军奋战至最后一人;黄继光挺身一跃,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突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开展科学研究……近代以降,革命先烈、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独立和振兴上下求索、前赴后继,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诠释爱国情怀。

生逢盛世。此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方式“书写”爱国情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就越需要不懈奋斗。祖国这座大厦是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最牢固的一块砖,才能把中国建成穿破云霄的高楼。在新时代,奋斗成为爱国的最好表现,奋斗成为最好的爱国姿态。

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奋斗需要想干事的自觉和能干事的劲头,勇于担当、敢挑重担、主动作为,以“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得”的责任感、“拖不得”的紧迫感,撸起袖子加油干,无须扬鞭自奋蹄,把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贯穿于工作的方方面面。奋斗需要练就一身“好本领”,敢于走出舒适区,在业务上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下足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不断增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水平。奋斗需要埋头苦干实干,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之中。

在新时代的爱国乐章中,奋斗是最为动人的音符。让我们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把“爱国心”化作“爱国行”,以奋斗的姿态书写爱国情怀,在平凡中创造新时代的不凡。(李 浩)


“当我拿起桨,就只想着为国争光!”

■ 本报记者 殷 骁

9月24日,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亚运代表团男子赛艇运动员徐桥,站在领奖台上激动万分。“国歌的旋律让我热血沸腾,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流过的汗、受过的伤,都是值得的!”

当天,徐桥和队友携手获得第19届亚运会赛艇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金牌,这也是本届亚运会上安徽籍运动员获得的首枚金牌。次日,徐桥的夺奖故事迎来“续集”。他和队友又获得赛艇男子四人单桨无舵手项目银牌。首次参加亚运会即收获一金一银,24岁的徐桥一鸣惊人。

成为赛艇运动员,徐桥是“半路出家”。他儿时爱打篮球,16岁时身高即超过190厘米,臂展超过2米,曾获阜阳市中学生篮球锦标赛初中组冠军。阜阳体校赛艇教练张永辉觉得徐桥是个好苗子,动员他改练赛艇。徐桥坦言,从地面来到水上,需要努力适应。好在他悟性极佳,在教练指导下,3天学会游泳,2个月掌握赛艇基本技术,2年后入选省队。此后,徐桥在国内多项赛事中夺冠,去年5月,还在2022年赛艇世界杯贝尔格莱德站赛艇男子四人单桨比赛中获得季军,创造目前该项目中国队最佳成绩。

佳绩背后,是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为备战本届亚运会,徐桥和队友从去年11月就开始高强度集训。“当我坐进赛艇里、拿起桨,就只想着为国争光,就心无旁骛地去实现这个目标!”徐桥告诉记者。

因长期的训练、比赛,6年没回家过年;双手被船桨磨烂,起了好几层厚茧。对于这些,徐桥从未抱怨。“孩子这么坚强,我们只有鼓励和支持他,这次他在亚运会上为祖国和家乡父老争了光,我们也开心!”父亲徐孝铁对徐桥既心疼又欣慰。

9月26日,徐桥已在教练带领下复盘、总结亚运比赛。亚运会后,国家队即将备战巴黎奥运会,徐桥也将为之继续拼搏。此次的参赛经历,让徐桥加深了对爱国情怀的理解:“运动员代表着国家形象,唯有认真训练、不断提高竞技水平,才能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中国体育和祖国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把黄山的一草一木保护好”

■ 本报记者 张 岳

版次:02  2023年10月05日

秋天的黄山,五彩斑斓,炫目灿烂。迎客松广场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与不远处的千年古松相映成辉。

“中国好人”、迎客松第十九任守松人胡晓春,绕树巡查,仔细检查迎客松树体。“热爱祖国并不是一句口号,对我来说就是全力守护好迎客松。”胡晓春说。

白天,每两个小时巡护巡查,测量枝叶长度、枝干倾斜度,查看树皮健康程度、土壤干湿情况等,检查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精心撰写迎客松日记。夜间,根据红外线防侵入报警系统信号,胡晓春要随时起床查看。如果遇上极端恶劣天气,胡晓春和同事们更是没日没夜地守护迎客松。

13年寒来暑往,4000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每一天都是这样枯燥重复,但在胡晓春眼里,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每分每秒都饱含着对迎客松的热爱。

越爱国越奋斗,越奋斗越爱国。去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胡晓春回信,对他的敬业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对他继续发挥“中国好人”榜样作用提出殷切期望。与胡晓春一同收到回信的,还有“中国好人”、黄山放绳工李培生。“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激励我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把黄山的一草一木保护好、维护好。”李培生说,回信上的每一个字都刻在他的心间,化作回报党和组织关怀的实际行动。

越是假期,越不能松劲。国庆节期间,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李培生和同事们加大放绳频率,穿梭于悬崖峭壁间捡拾垃圾。无论多忙多累,李培生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心里总是萦绕着强烈的自豪感。“我爱黄山,爱这里的一草一木,爱这里的春夏秋冬。”李培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白。

有一年国庆节,有很多游客手持红色小方块,在迎客松旁拼出巨幅五星红旗,写下祝福祖国的话语。李培生也参与其中,与游客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挥舞手中五星红旗,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为祖国的繁荣喝彩,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加油!

远处层峦叠嶂、含烟笼翠,近处青松劲柏、英姿勃发,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秋日美景中更加光彩夺目,在黄山之巅高高飘扬。


“我要一直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 本报记者 李明杰 本报通讯员 刘亚萍

最近,陈相珍一直忙个不停,日日学习、周周宣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昨天我还到芜湖,收集一名英雄的事迹,准备整理好把他的故事讲出去。”陈相珍说。

68岁的陈相珍现任合肥市蜀山区五里墩街道“先锋宣讲团”副团长,也是一名老兵。1974年12月,他光荣入伍,并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合肥市安居苑小学邀请陈相珍去讲战斗故事,当说到他那位年仅20岁的战友在执行运送军粮任务途中不幸牺牲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英模的敬仰。从那时起,陈相珍深感作为一名老兵,有责任将“战斗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有责任将“英雄精神”传承好、发扬好。

为此,陈相珍苦练“内功”,每天早起听广播、中午读报纸、晚上收看新闻联播,及时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理论宣讲最新动态。为了准备好每一次宣讲,他总要对讲稿反复斟酌打磨,然后反复理解、背诵。“理论要透彻才能说服人,理论要通俗才能通达。”陈相珍说。

为了把红色故事讲好、讲真实、讲生动,他4次深入曾经战斗过的边境防线和广西龙州烈士陵园等地实地走访,收集英模故事和老照片;先后采访老同志120余人次,及时把他们的影像资料抢救记录下来。

一次次地走访,一点一滴地积累,陈相珍整理出了丰富的宣讲素材,这些“精神宝藏”都被他珍藏在一个红木箱里。“陈老的授课,有图片有真相、有故事有细节、有叙述有点评,充满感染力和吸引力,我们百听不厌。”一位陈相珍的听众说。

讲“战斗故事”的邀请纷至沓来,陈相珍都欣然前往。18年来,陈相珍走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宣讲200余场、受众1万多人次。

不久前,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我省潜山野寨中学20名新考取军校的学生,陈相珍很激动。“结合回信内容和我熟悉的英雄故事,我在一些中小学讲了‘开学第一课’,把红色故事讲给年轻人,希望他们从中能汲取奋进力量。”陈相珍表示,“要一直把红色故事讲下去。”


“做矿区‘百灵鸟’,传递党的‘好声音’”

■ 本报通讯员 陈敏奎 本报记者 黄永礼

蓝天白云下,井塔高耸,天轮飞转。在高速运转的提升机操作台前,党的二十大代表、淮北矿业集团桃园矿保运区主提升司机刘婉春,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手柄。

从事井车提升操作15年,对操作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上到操作台,刘婉春都一丝不苟。“副井是煤矿向井下运输人员和物料的重要通道。”刘婉春说,作为提升机司机,自己和班组时时刻刻都要当好这个咽喉要道的守护人。

由于岗位特殊,逢年过节刘婉春几乎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安全完成每一班提升任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节日坚守工作岗位,保障生产安全,格外有意义。”刘婉春说。多年来,她实现操作提升机130多万次安全零差错。

去年,刘婉春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作为一名来自煤矿的党代表,能够亲历盛会,这既是一次极其难忘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要做矿区‘百灵鸟’,传递党的‘好声音’。”刘婉春说。

工作之余,刘婉春做足功课,走到车间、班组、井口,和大家学报告、谈体会、议发展、话落实。她还和矿宣讲“轻骑兵”成员一起,以“理论+文艺”的形式,编排了职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小节目。目前,刘婉春已先后走进淮北矿业集团13家下属企业和众多外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40余场次,受众近2000人。

今年初,刘婉春“党代表工作室”在桃园矿正式挂牌成立。依托新平台,刘婉春推出“云端”微宣讲,职工通过手机和电脑即可与党代表“面对面”学习交流,形成线上听宣讲、线下抓落实的学习工作氛围。她还主创录制了一些微视频,用煤炭产业一线职工视角和话语,讲述煤矿之变、职工生活之变,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主题教育开展期间,作为淮北矿业集团的“红领培训师”,刘婉春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企业文化等主题,开发设计培训宣讲课程,让新思想、新理论“声”入人心,坚定矿区职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用汗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从最初的网店店主,到后来成立电子商务公司,王明在农村电商领域稳扎稳打,创业初有小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我们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舞台。”个人事业的进步离不开国家发展成就,这是王明的心里话。

今年39岁的王明,早年曾在江苏省苏州市打工。2014年,因母亲生病,他回到老家淮南市潘集区,一边跑快递,一边照顾母亲。当他看到当地有不少农户搞起了电商,将农产品卖到了网上时,也动起了开网店的心思。

决定创业,可不是王明心血来潮。对此,他专门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农村的土特产“上网”后,很受城市居民欢迎,尤其是当地特色农产品潘集酥瓜,一直很走俏。“当时,很多农户不懂电商经营,我干过快递,对电商有一定了解,回乡创业有优势。”王明说。

说干就干,2016年5月,王明投入了10多万元,在电商平台上开起了网店。他边干边摸索,很快掌握了从选品到物流诸多门道,网店的产品越来越丰富。潘集酥瓜、散养家禽、土鸡蛋、绿豆圆子等农产品,都是他招徕顾客的特色商品。“就拿酥瓜来说,每年上市时订单都很多,一斤能卖到十几元,一季瓜就能收入10多万元。”王明乐呵呵地说。

找到了事业发展新门路,王明越干越有劲。他成立了淮南市心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招募身边的农村青年,组建了业务团队,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电商老板。

在个人事业步入正轨的同时,王明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王明通过下订单的方式,与当地10余户贫困群众结成了合作伙伴,有力带动了他们脱贫增收。不仅如此,面对前来“取经”的当地同行,王明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创业的经验,帮助他们改进经营方式。

9月23日,潘集区举办了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王明作为新农人代表参加活动。“新时代农村给了我们平台和机遇,我们也要用努力的汗水浇灌乡村振兴之花,为建设农业强国奉献一份力量。”简单的话语,道出了王明朴素的爱国情怀。

9月30日,中国宝武马钢股份特钢公司员工正在生产中高端特钢产品。中秋国庆长假,该公司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守岗位作贡献。本报通讯员 罗继胜 摄

    相关新闻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