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5-27 07:15:07 责编: 徐文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是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体育旅游规划引领。一要挖掘整合体育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美食、自然风光等资源禀赋,推动体育旅游资源、数据、技术和人才等要素互通共享,开发旅游产品或线路,将周边的体育旅游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串线成面,将“零散孤岛”集合为“区域精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品牌,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二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的紧密工作机制,组建专门的“体育+”赋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加强对体育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加强对体育旅游项目的市场监督和安全管理,规范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及相关营地、码头等设施的建设标准,依法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三要完善政策保障。研究制定促进体育旅游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简化体育旅游项目立项审批手续,在用地保障、设施建设、活动组织、行政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并对经营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项目在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体育旅游重点项目的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体育旅游产业基金,探索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

丰富场景供给,打造体育旅游新业态。其一,引领健身休闲旅游发展。加快发展健身休闲旅游是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以群众基础、市场发育较好的户外运动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冰雪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健身气功养生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培育一批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精品旅游景区。其二,因地制宜举办体育赛事。体育赛事是推动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要立足地区实际,积极对接承办重大赛事,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和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武术等市场基础好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培育自主品牌赛事IP,推动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其三,深度开发全要素产品链条。旅游产业关联性强,与食、住、行、游、购、娱等行业直接相关。要扶持特色体育旅游企业,推动优势体育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设计能力,以满足大众体育旅游消费需求为主导,着力开发市场需求大、适应性强的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器材装备,量身定制旅游路线、消费产品,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产业体系。

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体育旅游服务品质。首先,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向体育旅游倾斜,加大对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鼓励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等根据自身特点建设特色健身休闲设施。推进体育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旅游咨询、集散等体系为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信息咨询、线路设计、交通集散、赛事订票等服务,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保险。其次,提高服务水平。硬件只是基础,软件才更关键。综合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线上体育旅游公园与游客的“超级链接”,实现掌握和分析园区客流量、游客画像等数据,实现“智慧游”。深入挖掘体育项目的竞技魅力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引领群众在积极参与各类体育活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的同时,亲身去感受和了解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游客带来更多新鲜感。加强体育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体育旅游企业与体育、旅游类院校合作建立体育旅游实习实训基地,组建体育旅游专家库和高技能人才库,引导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体育旅游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再次,创新宣传形式。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体育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旅游营销战略,围绕重点体育旅游目的地、精品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产品做好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推介,引导社会各界支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 吴文博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AH051252]阶段性成果)

    相关新闻
建好科技小院 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