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地里的新鲜事儿扎堆了!
“鱼公寓”在沉陷区舒展生态画卷,绿色圈养技术为昔日“伤疤”疗伤;“电子保姆”守护育秧棚,数据为农业生产装上“安全阀”;农机调度从“方向盘”转向“手机键”,“云”指挥让耕耘轨迹越伸越远;粮仓变身“空调房”,“五恒”科技为每粒粮食锁住新鲜……江淮沃野上正上演精彩的生态逆袭与智慧变身。
现代农业生产,已非汗水浇灌的独奏曲,而是科技赋能、新农人领衔、生态与经济共鸣的交响乐。地里的新鲜事儿,源于科技“金扁担”撬动起的农业生产全链条,它一头挑起生态修复与资源循环,一头担起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更向着“双碳”目标下的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延伸。
从沉陷区到“鱼公寓”
刘传苗在漂浮圈桶边投喂鱼苗。本报记者 柏松 摄
一排整齐的巨型锥筒漂浮水面,一群鱼苗时而在水面争食,时而潜入水底。6月30日上午7点,养鱼大户刘传苗将一舀子鱼食撒到圈筒中,一群手指长的黄金鲫鱼围拢过来,一阵水花翻滚。
在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的渔业基地,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8个巨型圈筒。这片曾经因煤炭开采而成的沉陷区,如今正悄然上演着一场“生态逆袭”,变成了生态“牧场”。
6月13日,刘传苗购进1.6万元鱼苗放进圈筒养殖,对他来说,在沉陷区水面用圈筒养鱼,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每隔3个小时便要喂料1次,马虎不得。
漂浮圈筒直径4米,深3.5米,整体呈锥形,漂浮在沉陷区水面上,8个圈筒内水流涌动,淮王鱼、黄金鲫、罗非鱼、瓦氏黄颡等品种的鱼苗密集游弋,活力十足。“鱼住在里面就像住公寓,有各种智能化设备。”刘传苗说。
在岸边的智能控制室内,该镇刘岗村党支部书记范光波轻点鼠标,各项养殖参数在电脑屏幕上一目了然。
范光波的另一个身份是楚元投资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楚元公司投资了28万元购置圈筒,养殖大户负责投资鱼苗、日常管理,每个圈筒一季可收获1500斤鲜鱼。”
7点喂鱼,8点抽水,只需20分钟,一个圈筒便实现生态循环——这是刘传苗每天清晨的固定操作。
该生态循环技术来自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该校水产专家何绪刚说:“水产绿色圈养技术的核心是‘能时时打扫池塘卫生’,成功破解了沉陷区水域利用与生态保护的两难问题。”
随着水下摄像机慢慢下潜,圈筒下部的锥形斗状结构清晰可见,配合虹吸技术,残饵、粪便等固体废弃物被收集至排污管,进入岸边的生态净化区,过滤后再回排至沉陷区水面。
“这里曾是煤炭开采留下的‘伤疤’,地表塌陷、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问题突出。”望峰岗镇负责人卢奇向记者介绍,利用沉陷区形成的水域资源,引入高效、清洁的圈养技术,综合治理、变“废”为宝,探索出“生态渔业示范模式”。(本报记者 柏松)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开方
曹晶晶在智能育秧中心查看机插秧苗的生长情况。本报记者 阮孟玥 摄
7月2日一大早,在芜湖市繁昌区平铺镇宏庆育秧中心,曹晶晶轻点手机屏幕,遮阳网应声展开,实时温度32.32℃的数据跃然眼前。“现在育秧就像照顾婴儿,手机就是‘电子保姆’。”曹晶晶笑着说。
作为一名“子承父业”的传统农民,“70后”曹晶晶的转型之路颇具戏剧性。2022年的旱情和2023年的大水,让他的露天育秧基地损失严重。“看着耷拉着的秧苗,我突然明白,祖辈‘靠天吃饭’的路子走不通了。”曹晶晶指着去年建成的智能化玻璃温室说,现在这套系统可帮助秧苗住上“空调房”,实时控制棚内的温度、湿度等指标,让每棵秧苗的水分、肥力都得到充分保障。“最神奇的是补光系统,阴雨天也能保证每天的‘日光浴’。”
“机抛秧苗栽下两天就能生根,比机插秧返青期缩短5天!”曹晶晶捧起一盘青翠的秧苗说,通过手机远程控制风机、遮阳网及自动灌溉设备,每天11点和16点两次精准喷淋,夜间补光延长有效光照至8小时以上,不仅大大压缩了双季稻育秧周期,育秧存活率也由之前的70%,增长至近100%。
在一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工厂里,立体栽培架分层旋转,单组秧盘可满足百余亩稻田需求。“今年育秧季大约能保障全镇六成用苗需求。”曹晶晶抚摸着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感慨。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亲眼见证变化:4组立体设备替代传统平地育秧,不仅节省用地,还能年供苗3万亩,服务范围覆盖周边多个乡镇。
通过现场演示,记者看到传感器实时传回基质湿度、叶温及病虫害预警数据。从32℃自动开网到夜间闭棚保温,所有操作几分钟完成。这套系统不仅实现“空调房式”育秧,更通过生长周期调控应对极端天气——今年5月持续干旱时,系统主动延缓秧苗生长速度,为农户赢得抗旱时间窗口。
智能化育秧是曹晶晶尝试的第一步,他正在摸索怎样丰富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现代农业拼的是数据把控力。”他指着夜间也能带来光照的补光系统说,“过去靠天吃饭,现在用科技‘开方’!”(本报记者 范克龙 阮孟玥)
从“大通铺”到“智能房”
工作人员在阜南县智慧粮仓扦样。(资料图片)
想象一下,成千上万吨小麦不再忍受冬寒夏暑,而是住进了四季如春的“智能房”,常年室温稳定在15℃以下。这个新奇场景,就在阜南县皖西北粮食产业园。
刚踏入这座特殊的粮仓,一股清爽、干燥的凉意扑面而来,与门外夏日的燥热对比鲜明。抬头望去,巨大的空间顶部并非裸露的房梁,而是覆盖着一层“吊顶”。
“这不是普通吊顶,而是高性能保温层。”阜南天润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洪宏解释道,“不仅是头顶,墙壁、地面甚至每一扇门窗,都经过特殊改造,就像给整个粮仓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最大限度锁住冷气。”
“粮食与人一样,也需要‘呼吸’,维持生命力。”余洪宏说,“一般粮仓就像是‘大通铺’,那么多粮食挤在一起,很难做到‘自由呼吸’。”
在恒温仓,地面铺设着整齐的网格状“地笼”,冷气悄然无声地从这里均匀渗透进巨大的粮堆深处。“这是一个智能循环的‘肺’。”余洪宏形象地说,“冷气下沉,废气上升排出,时刻保持仓内气体新鲜。”
粮食住进“智能房”,最直接的好处是减损。“普通粮仓损耗率通常在1%左右,而在这里,能稳稳控制在0.5%以下。”余洪宏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余洪宏算了一笔账:整个粮库总容量12.6万吨,意味着每年能“抢回”630吨粮食。“以一名成年男性一天吃0.5公斤主食计算,630吨够1000名成年男性吃约3年半。”
与普通低温粮仓不同,阜南县的智慧粮仓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智“五恒”管理。“粮食储存从保证数量安全转向质量安全,粮食储存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阜南作为粮食生产大县,是开展控温保质绿色储粮技术前沿应用的理想试验田和示范窗口。”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研管理处负责人张涛说。
智能化粮仓运行成本高吗?“粮仓利用谷电进行常态化运行,每吨粮食每年仅用电6千瓦时至10千瓦时,较传统低温粮仓能耗降低70%以上。”余洪宏说,“将继续推进传统粮仓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让科技深度赋能‘慧’储粮,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本报记者 安耀武 李鹏)
从“扶方向盘”到“按手机键”
高坡在检查即将前往山东的收割机。本报通讯员 陶涛 摄
忙完麦收和夏种,村民老高急着去自家地里浇水、除草,儿子小高则通过电话,调度起一百多台正在外省的收割机。
老高叫高志祥,61岁,年轻时是固镇县石湖乡远近闻名的好劳力。小高名叫高坡,35岁,是固镇县天泽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高性能收割机、喷灌机、双轴旋耕机、植保无人机……见到农机合作社里琳琅满目的设备,老高纳了闷:“活都被机器干了,庄稼人干啥?”
“今年麦收、夏种最忙的时候,俺爸忍不住要下地,我就让他在办公室待着,搞好‘远程遥控’就行!”高坡在2010年买了收割机,开始在固镇、灵璧、泗县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过十余年发展,他发起建立了农机合作社,运营管理着数百台套农机,光收割机就有100多台,都是当地最先进的。
小高发家的点子,还是从老高那里学来的。“给别人地里干农活能挣钱,能干个万元户。”1995年,在萧山打工的高志祥发现,当地有人专门买大型拖拉机,到别人地里干活挣钱。当年春节回家,老高就四处凑了4万元,加上自家积蓄,买了辆当时庄里最“牛”的50拖拉机,开始给四里八乡的农户干冬耕。“15元一亩地,现在觉着不高,但当年还是挣钱的!”
老高开着那台拖拉机,仅用两年时间就还清外债,还能供孩子上学。“当时我还没拖拉机的轮胎高。”小高说,后来,他挣钱买了“2408拖拉机”,自己虽然已是一米八的大个头,还是没轮胎高。
如今,小高干起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着数百台套农机,奔走在安徽、山东、河北、黑龙江……“从南往北收,从南往北种!”小高说,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打400个电话。老高感慨:“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机的更新速度比手机还快,很多机器不会用了。”
小高现在想做个全省最牛的农机资源整合平台,“各地农机都能快速调动,麦收、夏种忙完咱固镇,也能服务全国。”老高则想着自家承包的3200亩土地,“用电控播种机播下的玉米种子,像缝纫机纳的针眼一样均匀、精准。俺还是要去田头瞅瞅,有没有一些犄角旮旯机器顾不到,没种上的。”(强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