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合肥市深入推进志愿服务,着力凝聚群众、服务群众,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志愿红”绘就城市温暖底色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19 07:14:45 责编: 武静

“最美志愿者”裴惠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蜀山区春语志愿服务队、“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今年7月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发布,合肥5个先进典型从全国众多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斩获奖项,展现了合肥志愿服务的深厚根基与蓬勃活力。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的鲜活力量。去年6月,合肥市启动全市城乡社区志愿服务提升行动,以社区为主阵地主场景,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先后涌现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39个,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的文明答卷。

精准破题,满足多样需求

“商户凌晨进货,到深夜收摊,孩子暑期看护是最大心病。”说起“菜场娃娃公益课堂”志愿服务项目,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党委负责人介绍,这源于2023年的一次市场巡查,当看到有一些孩子蜷缩在摊位角落写作业时,社区便联合合肥师范学院打造公益课堂,既解决商户的后顾之忧,也为这些孩子提供红色教育、科学实验等课程,增加他们的知识。

群众皱眉处,就是志愿服务发力点。合肥各地积极提供精准服务,惠及不同人群。

针对新就业群体,新站高新区磨店社区光明社居委聚力打造“暖新港湾”,为外卖骑手、快递员提供歇脚点,并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治理。聚焦空巢老人,包河区“食光相伴”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厨师志愿者上门烹制1600余道营养餐。围绕城市精细化管理,“小巷管家”志愿者积极建议,参与改造老旧小区停车位1200余个。

品牌引领,激活服务动能

为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合肥市出台《新时代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办法》,引导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1万多个,不少优质项目逐步升级为特色品牌。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在蜀山区“五彩假日”暑托班,安医大志愿者用动画演示蚊虫生命周期。庐阳区城市记忆馆里,12岁的小志愿者声情并茂地讲解合肥工业史。这些生动场景背后,是合肥精心构建的“1+13+N”志愿服务品牌体系,即以市级“志同道合”品牌为统领,13个县区品牌和N个市级示范品牌协同发力。

品牌化运作带来显著成效。目前,合肥全市范围内累计开设1000多个“五彩假日”托管班,整合文明实践阵地资源,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红色文化、橙色安全、蓝色科普、绿色生态、紫色文艺教育等托管服务。合肥蓝天救援队志愿者连续8年走进社区和学校,开设暑期防溺水和应急安全知识培训1900余场次,服务未成年人170万余人次。今年4月,合肥在全市推广“窗帘之约”志愿服务项目,覆盖1.25万户独居老人,志愿者每日巡查,守护老人的幸福晚年。

机制创新,筑牢共治根基

在蜀山区西园街道,街道构建了“社区党组织统筹、合作社专业运营、辖区单位和商户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低龄老人有所为、高龄老人有所依的邻里互助新生态。

目前,已有255名热心居民成为邻里志愿者,组建23支为老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探访、送餐、理发、缝补、维修、陪同就医等志愿服务。

多元力量共同绘就志愿服务新图景。青年志愿者展现蓬勃朝气,合肥师范学院连续10年共组织1.8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困境儿童托管服务。巾帼志愿者彰显温暖力量,“爱心妈妈”团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银龄志愿者发挥余热,组建的“五老”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宣讲、文明劝导等活动,老教师、老专家们用丰富经验助力社区治理。

合肥市还创新开展“邻里守望·小小志愿者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广大青少年也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讲解合肥历史时,我比考试背课文还认真。”参与城市记忆馆服务的一位同学道出了小小志愿者的心声。

积分赋能,激发志愿活力。合肥1700个城乡社区推行积分制,以小积分激发大热情,志愿者可在社区爱心银行、积分超市兑换培训课程、文创产品等,真正实现“德者有得”。

■ 本报通讯员 徐筱箐 本报记者 黄永礼

    相关新闻
党建联建,构筑共富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