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夔牛天街:赛博机械兽 唤醒老电厂
夔牛“雷雷”牛气冲天。视觉中国供图
“夔牛天街建成开放刚两个月,已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9月5日,淮北夔牛天街获评2025年度“皖美消费”“皖北区域:佳场景”榜首,淮北市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文娱事业部部长刘文静告诉记者。
这个街区将夔牛IP与淮北老电厂工业遗产融合,打造成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集潮流零售、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多业态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当天傍晚,记者走进夔牛天街,看到新开了不少美食店,销售火爆。走过美食区,是夔牛天街的核心游玩区,由淮北老电厂8号机组厂房改建而成,尽显高大宽阔。
“这款仿生机械巨兽就是夔牛‘雷雷’,重达43吨,站立时高13米,长21米。”刘文静介绍,夔牛天街以《山海经》中夔牛为IP形象,将神话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技景观,每天分时段上演互动秀和“夔牛大秀”,这个赛博机械巨兽一问世,就受到游客的热情追捧。
游玩区内,还有23米旋转塔、海盗船、迪斯科转盘等,吸引着年轻游客尽情挥洒激情。
8号机组厂房的一半改造成了夔牛天街,另一半则改造成了淮北工业博物馆,馆藏展品3537件。室外的淮北夔牛公园,对老电厂旧址北侧烟囱进行改造,建成独具特色的亲子乐园。“带孩子逛累了,坐在长椅上歇歇脚,看着老电厂的管道和齿轮,有种穿越到蒸汽时代的奇妙感。”游客杜磊感慨道。
去年以来,淮北市通过支持国资平台牵头组建联合体,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大力推进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眼下,依托啤酒厂旧址、煤矿老街区打造的相山区皖新文创广场项目、烈山区一矿1958文创园项目也进展顺利。一处处工业遗产,经历蜕变与新生,成为鲜活的城市记忆,成为文旅新地标、时尚集聚地。(本报记者 吴永生)
桐城六尺巷景区:“礼让”名天下 巷窄业更宽
夜幕低垂,桐城六尺巷景区的五亩园内,《夫妻观灯》《天仙配》的婉转旋律缓缓流淌。柔光灯影如流水漫过粉墙黛瓦,与戏曲声韵交织,游客们三三两两,或在长廊缓步徜徉,或围坐亭台茶座闲谈……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条长约百米、宽约两米的小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的一首“让墙诗”而声名远播。
以“礼让文化”为核心,一个个特色融合场景,让古巷散发出温婉气韵、展现勃勃生机。
走进作家梁晓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原著正版授权的全球首家线下空间——人世间时光小院,仿佛穿越到书中岁月。小院以“值得”为主题,设有咖啡、茶饮等休闲业态,陈列文创产品。书中“家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好的地方”的理念,与六尺巷家风文化相呼应,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拍照。
不远处的“桐城手造”展销区,三十多家商铺在此集结,玉雕、剪纸等一众非遗手工艺品,丰糕、粉丝、咸菜等各色桐城风味,满溢烟火气息。
“这小咸菜,味儿也太正了!”游客李凌夹起一筷细细品尝,忍不住向身旁人分享。
走出六尺巷景区秋白堂剧场,不少游客仍沉浸在《船歌》带来的艺术感染中。这堂今年“五一”开始公演的沉浸式党课,以“船”为意象与叙事线索,载着观众穿越建党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岁月。自推出以来,已上演超百场,观看人次过万。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桐城手造’非遗品牌扩容、《船歌》演艺升级,联动《人世间》IP开发更多家风文创,同时探索文旅与教育研学、康养度假等深度融合新模式,让‘礼让’文化焕发更强场景活力。”六尺巷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报记者 陈成)
歙县汪满田村:徽州有“活鱼” 缱绻游七夕
汪满田鱼灯表演。 视觉中国供图
“走咯!七夕嬉鱼咯!”
8月29日,歙县汪满田村,一条六百岁的“鱼”,第一次跃出元宵,游进了七夕的星河。烛火为鳞、纸竹为身,成为那一夜最靓的崽。
它可是一条有来历的“鱼”。
烟花起,锣鼓响。它摇动竹篾棉纸制成的鳞尾,披一身手绘纹样,在灯火中熠熠生辉。前方,10米“鱼王”威风开路;身后,8米大鱼沉稳压阵;小鱼们蹦跳穿梭,如一川流动的光,绕过祠堂、古桥与斑驳的马头墙。
它的诞生,源于敬畏。汪满田多木构老屋,村西石壁如镜反射阳光,曾屡引发火灾。先民以竹为骨、纸为肤,扎成鱼灯,每年元宵沿河巡游,借“神鱼”佑护村落,后来成为人们延续六百年的约定。
它也是一条能赚钱的“鱼”。
“今天一天游客就来了几千人,鱼灯文创、农特产都卖得火爆。你看,夏天的小村庄也可以这么热闹!”村委会主任汪军华语气欣慰。
在歙县,它有一个大家族——“瞻淇鱼灯”“渔梁鱼灯”是它的兄弟姐妹,三盏灯都已游出徽州。
它们是抖音7.5亿播放量的“顶流”,是全网曝光45亿次的“安徽十大非遗玩法”,是走进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纽约时报广场、罗马新春游园会的“文化大使”;也是《原神》《江南百景图》里的角色,是霸王茶姬、华为、森马等知名商业品牌争相联名的“文创符号”。
2024年以来,鱼灯带动歙县文旅消费超50亿元,变身125款属文创产品,主题民宿、咖啡店、沉浸剧场相继涌现。2025年春节,15万名游客涌入歙县,村民直接增收400万元。
8月12日,“歙县非遗鱼灯保护与发展协会”正式成立——它们兄弟姐妹,有了共同的家。
“协会整合三村资源,对文创开发、品牌联名、剧目共创进行矩阵运营,已吸纳传承人、产业带头人、自媒体达人等50余名会员,统一以‘徽州鱼灯’为名,打出产业组合拳。”黄山歙州鱼灯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姚俊杰介绍。
“鱼灯不是被供着的,它是活着的。”游客罗菲的话让人感动。是的,它们不只是非遗名录里的一行字,它们也是徽州人生活里红火透亮、古老新鲜的“活鱼”,点亮新时代的夜晚。(本报记者 李丹青)
固镇垓下考古遗址公园:垓下“大课堂” 穿越回“楚汉”
固镇县的垓下考古遗址公园内,学生在体验射箭活动。 固镇县垓下遗址管理中心供图
“稳住!快接上!”9月7日,固镇县垓下国防教育研学基地的训练场上,安徽财经大学2025级公共管理硕士陆元晴和队友们正全神贯注地传递圆球。球槽在人群中如波浪般起伏,最终球“唰”地滑入终点的筐中,响起一片欢呼。
陆元晴擦着汗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第一次来垓下,竟是在互动游戏中‘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不远处是“驿站传书”项目。学员们化身“古代信使”,仅凭手势和眼神,紧张地解析着“楚汉争霸”的复杂剧情。
学员蒋帮浩笑着告诉记者,看了震撼的九三阅兵,再来感受下千年前的垓下决战,感觉历史长河奔涌在眼前,“国防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真正的力量不是‘我’有多强,而是‘我们’一起使劲儿!”
这里是4600年前大汶口文化城址所在地,也是打下汉王朝400多年基业的“垓下之战”古战场。
“随着垓下国防教育研学基地、楚汉文化体验馆等投用,垓下考古遗址公园于2023年开园迎客,我们精心打造了考古探秘、非遗传承、国防教育、中医药文化四大研学课程体系,开发出41个特色课程。”固镇县垓下遗址管理中心副主任张静静说。
固镇县打出“保护优先、融合创新、品牌赋能”组合拳,入选安徽省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县。今年以来,垓下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研学团队249批次共1.5万人次。
“未来,我们将借助科技手段与文化元素打造更多特色体验,让更多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张静静说。(本报记者 孙言梅)
铜陵永泉小镇:废弃“鸡窝矿” 奇幻夜森林
永泉小镇夜景。 永泉小镇供图
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余晖,夜幕下的铜陵市永泉小镇景区也悄然换上了星光织就的霓裳。
9月6日晚,记者跟随人群踏入“忆江南十二景”景点。整座山谷被精心设计的灯光唤醒,萤火虫般的星点灯饰在树冠间明明灭灭,潺潺溪流在灯带的映衬下更显轻盈。
“在网上刷到‘奇幻夜森林’,一下子被迷住了,这里随处都是光影秘境,出手就是美图大片。”合肥游客王道荣赞叹道。
谁能想到这个依山造景、点绿成金的网红景点竟是从废弃矿坑上“长出”的。永泉小镇的所在地叶山曾遍布“鸡窝矿”。2003年,结合生态环境修复,铜陵永泉农庄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建设江南特色农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依托原始森林和优质温泉,逐步完善业态、不断丰富场景。
从初期的650亩扩大到现在的9000余亩,永泉小镇已是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入选安徽第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去年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营收超1.6亿元,成为铜陵这座资源型城市的“文旅爆款”。
来到“江南味道”美食街,广场中央的篝火晚会一下将夜的氛围引爆。“我们还设计了‘铜钱购物’‘杨奶奶柴锅饭’‘九宝温泉’‘乡愁巡游’等几大引流‘神器’。”永泉小镇景区负责人尹志平介绍,景区不断上新文旅消费新场景,四季活动不断,每逢周末节假日,还有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活动。
行走在美食街区,“摊主”身着统一服装,“钟鸣杀猪汤”等美食摊位前,还排起了长队。尹志平说,景区职工基本都是周边村民,使用的食材也大多是来自周边的原生态产品。景区在周边打造了20多个种植、养殖基地,直接带动60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辐射带动村民超过2000户。
立足绿水青山生态资源,“二十多年磨一剑”的永泉小镇景区走出一条“两山”转化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报记者 刘洋)
池州平天湖:一镜连山海 赛事入画来
9月6日清晨,池州平天湖。航拍视角下的“天路”宛如横卧在云端之上。饶颐 摄
9月6日清晨,池州平天湖晨雾未散,摄影家饶颐已携无人机驻足湖畔。镜头里,“水上天路” 栈道与晨光、云影交织成画。
“平天湖的美总能让我有创作冲动。每隔几天就想来,总觉得会抓拍到‘天路’最美瞬间。”饶颐拍摄的《天路》短视频,曾多次获外交部转发推介,国内360余家媒体接力传播,让李白笔下“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的平天湖成了现象级“网红”。
为让“天路”从“网红”变“长红”,池州市构建五级营销矩阵,实施“五精工程”:培育文旅新媒体人才、出台宣传奖励办法,推出《醉美水上天路》等短视频4000余条,总阅读量超1亿次。此举吸引了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国际旅行商考察踩线,达成10批入境合作意向。
即将于11月16日鸣枪的2025池州马拉松,也将“天路”的创新价值进一步释放。该赛事以国际田联精英标牌和中国田协A1类双认证标准打造,规模达1.6万人。
43岁的池州跑友毕张明带着自发组建的跑团正每周坚持环湖备战,他坦言:“跑‘天路’时双脚像踩在云端,这比航拍视角多了一份天地间独行的豪迈。”
“天路”带动的新业态也在持续涌现:“平天里—望华楼”无人机消费航线7月已正式开通,游客扫码下单8分钟就能收到空降饮品;湖畔营地定期举办音乐会、傩戏展演……
2024年,平天湖景区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21.3%;旅游总收入6.68亿元,同比增长12.6%。景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处处长尹莉表示:“我们正推进湿地保护、平湖栈桥改造等项目,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让‘天路’引领的‘文旅+体育+康养’融合路越走越宽。”(本报记者 倪讴)
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缤纷分水岭 “一道”兴百业
9月14日,2025“中国皖美山水”骑行赛·全椒江淮分水岭风景道站暨“汇科杯”滁州市第三届自行车公开赛在全椒县举行。(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炎夏的夜晚,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文岭段、国家5A级景区琅琊山的密林深处,却凉爽宜人、人气爆棚。
7月下旬以来,继“醉翁逍遥 与民同乐”琅琊山首届丛林消暑季活动轮番上演之后,琅琊山暑期文旅大集暨第十届中国农民歌会滁州文旅主题展演周活动又登台。
“演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滁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活的时代气息。还领到了消费优惠券!”来自江苏镇江的吴先生夫妇来琅琊山旅游,很是开心。
滁州市以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为引领,构建了“一核(琅琊山)、一廊(主廊道)、六口(6大高速主入口)、八段(8个特色区段)、十五支(15条串联支线)、多驿点(多个驿站节点)”的风景道整体建设格局,涵盖风景道主廊道420公里,跨联全市8个县(市、区)35个乡镇119个重点村,串连起多个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点。
“目前,滁州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沿线已获评国家级旅游品牌11个、省级旅游品牌93个,风景道入选首批‘安徽省旅游风景道’和全国交旅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已培育新业态产品200多家、特色旅游镇村100多个、文旅融合基地20多处,发展乡村旅游电商直播基地20多个,实现资源变产品、农品变商品。”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连侠说。
据悉,今年以来,滁州市已接待游客268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15.2%。(本报记者 罗宝)
淮南大通区九龙岗:“六姊妹”家乡 用影视引流
“这里有厚重的工业历史,还有充满烟火气的影视文化,让你远离喧嚣,享受静谧有深度的游玩时光。”日前,世界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单项奖冠军沈芸妃来到淮南市大通区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跟随采风团开展文化探寻之旅。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电视剧《六姊妹》热播,这个街区也随之成为新晋“网红”旅游打卡地。
九龙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拍摄地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存有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九龙岗老火车站碉堡、九龙岗民国建筑群等众多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深厚,是淮南城市发展的起源地。
淮南市采用“修旧如旧+功能迭代”模式——既保住历史的样子,又赋予新的功能,给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
“我们将其定位为‘工矿城市记忆体验’,推动该地段及周边整体升级改造。”淮南文化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聂鑫介绍,街区涵盖了煤矿文化记忆、城建文化记忆、铁路文化记忆和市井生活记忆四大板块,构建老城故事、矿路岁月、小院生活三大片区,全力构筑起淮南未来的城市文化新地标。
剧播完了,打卡热未“降温”。据统计,该街区目前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节假日高峰期单日客流突破3万人次。
“九龙岗拍摄地的名气越来越大。”《六姊妹》剧组的外联制片人、淮南影视表演协会会长陈学芝告诉记者,如今,又有《凤台锄奸记》等5部短剧在这里取景拍摄,预计今年还将开机拍摄百集竖屏短剧《武王墩传奇》。(本报记者 柏松)
金寨汤家汇镇:品味《立夏》 观众成演员
初秋时节,金寨县汤家汇镇红军街的赤色邮政局旧址内,游客们正围聚在一位穿着民国长衫的“地下党同志”周围,聆听他朗诵着革命时期红军战士卢炳银寄回的家书。在“地下党同志”带领下,游客们将手上的红色主题明信片盖戳寄出,一套流程走完,当年苏区生活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汤家汇镇是我省首批红色旅游小镇,拥有58处红色革命遗址,被誉为“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
如今,一走进红军街,身着长衫的“地下工作者”就会与游客们秘密“接头”,带领游客们参观鄂豫皖苏区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赤色邮政局、苏维埃银行等红色旧址,一路上还融入了报名参军、寄红色家书、欣赏革命歌舞表演等活动。
一声刺耳的防空警报响起,敌人“来袭”,演员们引导游客“转移”到不远处的十万剧场当中,继续体验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立夏》。
“去别的地方参观,只有讲解员讲解,这里有演员引导,自己还能参与表演,太有意思了。”滁州游客李女士在欣赏完《立夏》后说。
2023年,汤家汇镇打造了大型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立夏》,让观众当演员,一同沉浸体验立夏节起义的波澜壮阔。“今年我们与新团队合作,调整了剧目的内容与形式,走出了十万剧场,红军街上的红色遗址变为舞台,红军街中的居民化身演员,游客有了更强的代入感。”汤家汇镇副镇长张晓鸣说,下一步,将在十万剧场外的苏维埃桥与红源广场打造实景演出,丰富红色沉浸戏剧的内容,将汤家汇镇的名片擦得更亮。
近年来,老区金寨全力培育“红色+”文旅新模式,“红色旅游是金寨文旅乃至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今年1月至7月,我县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74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达21亿余元。”金寨县文旅体局局长黄劲松说。(本报记者 袁野)
庐江:民宿“藤结瓜” 火了“空心村”
9月6日,在庐江县汤池镇,由闲置农舍改造而成的少间·王圩里民宿内,游客们正品尝着当地特色百花饺,欢声笑语不断。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万山镇长冲村,云里安凹民宿便隐匿于山水之间。“以前这里房屋破旧,村民大多外出,村子冷冷清清。”长冲村第一书记赵明坤回忆道。2018年,庐江县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余万元,将13户闲置农房改造成25间特色民宿,如今,云里安凹年均接待游客5万人次,客房常常一房难求,曾经的“空心村”重焕生机。
庐江县北濒巢湖,南近长江,西依大别山脉,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当地运用工业化和产业化思维,创新招商模式,出台一揽子扶持政策,打造“农舍总部”集聚区,探索乡村整体化、系统化、特色化运营。
“长藤结瓜”式民宿发展路径,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升级。少间·王圩里民宿将当地百花菜制作成“百花饺”伴手礼,深受游客喜爱;云里安凹的“香遇庐江”文创产品在全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
2024年,“农舍经济”带动庐江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综合营收突破90亿元,农产品销售超1000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超2300万元,就业人数达1400余人。
从“农房变客房”的空间焕新,到“农品变商品”的价值提升,再到“创意变生意”的产业延伸,庐江以“农舍经济”为纽带,让老房子迸发新活力,一幅产业旺、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刘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