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可以步行抵达学校、菜场、超市、健身房、社区医院,甚至转角的公园。这样的生活,正在复制至更多城市。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突出“一老一小”,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向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扩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平心而论,今天,网络触角的延伸、网络平台的普及、交通通信的发达,以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改进,使得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与若干年前相比,已经有着不可想象的便捷。无论是购物、就医、休闲、健身,都能瞬间顺心如意。而在为此而欣慰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这些便捷,在许多城市中,往往都是整体反应,一些特定的区域,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还是存在着诸多不便。
从国内外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大城市的建设规划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严格区分住宅区与商业、零售、娱乐等功能区。这种功能分区的思路,长期实施后逐渐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例如,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公共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当城市发展侧重于大商场、大超市、大乐园、大宾馆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端时,居家过日子的普通百姓也慢慢发现,缺少了小修小补等平台,虽然可以通过“买买买”的方式解决,但总是感觉既缺少了人间烟火气,更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而相应不便,对于“一老一小”而言,表现得显然更为明显。而“一老一小”恰恰是最需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的群体,这既是整体提升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要求,更是城市人文情怀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正是着眼于此,此次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强调,按照“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因城施策、一圈一策”“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扎实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到2030年实现“百城万圈”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城市,建成1万个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智慧高效、快捷便利,规范有序、商居和谐的便民生活圈,打造500条“银发金街”、500个“童趣乐园”。
在《通知》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下,城市管理者应立足自身特点,既要关注线上数据,更应重视线下调查,切实了解“缺什么”,而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补什么”。尤其是针对“一老一小”这两个特定群体,加强智能化、适老化、适幼化改造,确保所有的个体,都能享受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红利,在彰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打造全龄友好型生活圈,让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焕发璀璨而温馨的人文情怀的光芒。(作者 范德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