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烈士遗物留存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绵延不绝的天地正气——
永不褪色的英雄印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24 07:17:06 责编: 刘东伟

杜立成烈士家书。 陈东青 摄

新四沟。 侯剑 摄

刘金铭烈士的旧军毯。 李宝成 摄

彭雪枫德政碑。 侯剑 摄

今年9月30日,是全国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我们将目光投向极其特殊的物品——烈士遗物。

这些遗物,年代不同,品类各异,但都是有温度、有故事的年代见证,它们身上萦绕着的英雄气息,跨越漫长的时间长河后依然历久弥新,留存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绵延不绝的天地正气。

正是这些具象化的物件,构成了安徽历史最厚重的底色。也搭建起了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与英雄共情的桥梁,让英雄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一封“誓死抗敌”的家书

9月18日上午,低沉肃穆的警报声划过六安市叶集区上空,平岗初级中学礼堂讲台上,走上来一位身材壮实、皮肤黝黑的年轻人。

“同学们,我叫杜继生,是杜立成烈士的侄孙,也是一名退役军人。今天来到这里,要为大家讲述我二爷爷这封红色家书的故事。”

显示在大屏幕上的这封家书,虽然纸黄页旧,但墨迹如新,字里行间的力道遒劲不屈,恰如信中铮铮誓言:“为救国工作誓死与敌国奋斗到底。”

杜继生的二爷爷杜立成,1911年出生于大别山腹地的姚李镇关山村(今属六安市叶集区),1931年投身革命,此后6年杳无音信,不知生死何方。

1937年农历五月初九,一封迟来的信从甘肃省镇源县(今镇原县)平泉镇古泉头寄出,信封上写着“邮:安徽省金寨县转麻埠X埠X 转康家铺XX冲 交王凤柴 转交 杜道华大人 钧启”,署名正是杜立成。这封信不知经过多少双手的传递,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终于交到了收信人的手中。

6年的生死未卜,总算有了答案。

在这封信中,杜立成写道——

父母亲大人膝下福安:

男启者自民国廿年出外,已有六年之久,未有寄信回朝问候大人,亦不知大人身体健康否,及全家均各平安。男现在身体十分强壮,望大人不必挂念,男现在人民抗日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第三营第七连工作,现驻在甘肃省镇源县平泉镇古泉头,现正在积极准备对日抗战……现在我们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二营七连……为救国工作誓死与敌国奋斗到底。希大人不必盼望……

男言不多叙,定笔问候。

福安!

男杜立成 侍奉

民国廿六年五月初九日

决以一死,以报国家。写下这封信后,杜立成和千千万万名八路军战士开赴前线抗击日寇,以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信中的誓言。

这封信,也成了杜立成留在世上的唯一一件遗物。

1957年,杜立成被认定为烈士。

2021年,叶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整理烈士档案时发现了这封家书,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叶集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张良济回忆说:“杜立成在抗战中牺牲于何时何地,并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在当时,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杜立成应该算是失踪军人,可能是杜立成的父母把这封家书提供给了政府,由此来确定了杜立成的烈士身份。”

多方打听寻访之下,当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这封家书送到了杜家后人手里。尘封84年后,英雄的报国之情、杀敌之志再次跃然于世人面前。

“当我们看到这封家书时,很意外,更激动,我们一直知道二爷爷是烈士,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实物以供我们怀念,如今有了这封家书,二爷爷在我们心里好像一下子活起来了。”杜继生回忆说。

经过慎重考虑并和家人商量后,杜继生同意将二爷爷的这封家书捐赠给叶集区红色文化展览馆,供其永久珍藏。这封家书,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在张良济看来,杜立成烈士的家书,足以担当得起“镇馆之宝”的分量。“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整理叶集区的烈士名册,目前已整理出1169位烈士名册,但这还不是最终的数字。并且,烈士家书仅有这一件,它写于1937年,年代久远,更显珍贵。”他说。

烈士精神,薪火相传。当人们来到叶集区红色文化展览馆,在存放着四页家书的玻璃柜前驻足时,无不为之动容。

展馆讲解员朱进源、李雨晨清楚地记得,有位老者俯身逐字逐句读完家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说,时隔六年才有机会往家里写一封信,但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满纸都是投身抗敌收复河山的急迫,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虽然是家书,但更像誓词,是绝命书,中国人的民族脊梁,中国军人的浩然正气,历历在目。”

一封家书,足见精神。杜立成从皖西这片红色热土走出,这封家书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六安乃至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生动写照。如今,它静静地躺在这片热土上,默默诉说着无数热血儿女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的壮丽篇章。

一条“南征北战”的军毯

在广德烈士陵园,有一条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旧军毯。

2024年9月30日,第十一个烈士纪念日。广德市烈士陵园里,62岁的刘策敏捧着一条旧军毯,郑重地将它交给烈士陵园工作人员。

捐赠现场,刘策敏的一番话令人动容:“这条军毯是我爷爷留下的,它见证了爷爷的革命生涯,承载了许多红色记忆,我们已经珍藏了76年。听说广德市烈士陵园正在征集红色物件,我们想把它捐赠出去,希望能更好地发挥它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这是一条白色的军毯,约莫2米长,1米多宽,棉麻材质。泛黄的军毯被保存得很好,除了2个弹孔,不见其他破损。

随着这条旧军毯从私人珍藏进入到公众视野,一段血与火交织的革命往事也浮现于世。

刘策敏口中的爷爷,是烈士刘金铭。他1916年出生于宣城广德原独山公社杨公大队,1943年参加新四军,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三军十八师二○二团三营副营长,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不幸牺牲,时年32岁。

“听家里长辈说,爷爷是一名新四军战士,抗日战争时期,他带领游击队在溧阳戴埠、宜兴张渚一带开展游击斗争,这条军毯正是在端掉一个敌人堡垒时缴获的。”刘策敏介绍,可能是因为战斗中的爆炸声把爷爷耳朵震坏了,直到现在,还有老一辈人记得爷爷的外号叫“游击队长刘聋子”。

1945年11月,刘金铭所在的部队北上集结,他便带上这条军毯奔赴战场,离开了当时已怀孕三个月的妻子。解放战争期间,刘金铭英勇作战、冲锋在前,和战友们完成了很多艰难的任务,也被所在部队提拔为副营长。1948年,刘金铭不幸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爷爷牺牲后,部队寄来了这条他生前使用过的军毯和获得的荣誉勋章。”刘策敏回忆。爷爷还曾将这条军毯送给一名因战斗负伤而失血过多的战友,后来,这名战友被抢救过来,得知爷爷牺牲的消息后,又将军毯送还部队,几经辗转,“军毯才又回到了我们家里。”

在刘策敏的记忆中,小时候,他总能在姑妈的老式皮箱里找到很多宝贝,拿其他东西玩耍都可以,唯有这条军毯被姑妈视作珍宝,坚决不能动,“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爷爷留给她唯一的念想。她从读书到工作,多年来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后来,姑妈随单位迁往江苏无锡,才将这条军毯留给了我。”

这条军毯和荣誉勋章被刘家人视若珍宝,从1948年至今,已经陪伴了刘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

儿子刘辉还小的时候,刘策敏就常常跟他讲这条军毯的故事,而现在,刘辉也常常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儿子听。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军毯的故事里,遥望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保家卫国勇士们的人格魅力。

家中有一位英雄,可并不知道他的样貌,这一直是刘家后人的遗憾。刘辉说:“特别是我的姑奶奶,今年79岁了,从没见过自己的父亲,这么多年一直心心念念惦记着。”

令人欣慰的是,刘家人心里的这个结终于解开了。2024年7月,广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启动“为烈士画像”主题活动,由大学生志愿者为有需要的烈属提供烈士画像定制服务。

由于没有刘金铭烈士的照片,刘家人只好把他的儿子年轻时的照片提供给了活动主办方,“画像送来的那天,快80岁的姑奶奶哭得像个孩子,边抚摸着照片边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刘辉回忆说。

“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太爷爷的样子,很亲切。”仔细端详画像,刘辉感慨万千,“太爷爷牺牲的时候是32岁,我今年37岁了,真的是穿越时空见到您。”

在当地,有燃灯祭祖的习俗,每年除夕和元宵节,刘家后人都会给太爷爷送灯,表达缅怀,更是敬仰,“每一年都送灯,不能忘,不敢忘!”

一座立在民心深处的丰碑

1945年2月,淮北大地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数十公里的道路两旁,人群静默肃立,在凛冽寒风中久久伫立,只为送别一位将军最后一程。

灵车缓缓驶过,百姓在路旁摆下一张素桌,上面放着两样器物:一碗清水、一面明镜。人们用这样的朴素的方式赞颂他一生清如水、明如镜。

这位将军就是彭雪枫,人们怀念他,不仅因他传奇的一生,更因他那份深沉的爱民情怀。

1939年9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涡阳县新兴集。他深知“民为根本”,一到驻地,便深入走访了解民情。彼时的新兴集,以大李家为中心西北绵延十余里的区域,分布着李家湖、李家洼两处洼地,每逢雨季,积水成涝,庄稼连年歉收,加之匪患不断,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百姓的疾苦,成了彭雪枫心头最重的牵挂。白天,他带着战士们勘查地形,在洼地间丈量、绘图;夜晚,他提着马灯走访老农,听他们讲往年治涝的经验,最终定下“开岭挖渠、引涝入淝”的方案。经过军民共同劳动,长达七八里的排水工程很快建成,“李家湖”的积水顺畅流入淝河。彭雪枫看着这条凝结着军民汗水的沟渠,为它取名“新新沟”。

次年春天,另一条排水沟也在彭雪枫的带领下开挖完成。百姓为感恩新四军,叫它“新四沟”,把对新四军的感激和敬意刻进了地名里。

为了让后人永远记得这份恩情,百姓们还凑钱在新兴集街头立起了一块“彭公雪枫德政碑”。

石碑宽65厘米、高230厘米,碑文用楷书工整镌刻着彭雪枫带领军民治涝救灾、保境安民的事迹,每一个字都浸透着百姓的感恩之情:“公率师至此,察民疾苦,亲勘地形,督军民开渠排水……涝患除,禾苗秀,民始得安业,故立此碑,以志不朽。”

如今,这块承载着深厚军民情谊的“彭雪枫德政碑”,已是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静静诉说着那段军民鱼水情的故事。

走进纪念馆,青灰色砖墙的院落透出历史的凝重,门楣上“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九个大字苍劲有力,由原四师参谋长(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故地重游时题写。2009年,纪念馆正式设立。东西两重院落看似简朴,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东院为第四师司令部旧址,包括作战室、机要室、彭雪枫旧居等16间房屋,陈列着作战地图、电报机等革命文物;西院则为刘少奇、张震旧居和拂晓报社等18间建筑,展出大量彭雪枫相关图片与军民抗战生活实物。

如今,这里已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省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亳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当地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各界群众深入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9月7日,涡阳县举行全民国防教育月启动仪式暨红色故事汇宣讲活动。7位来自不同岗位和学校的红色宣讲员依次登台,动情讲述了新四军第四师在涡阳的抗战历程与彭雪枫将军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县直相关单位负责同志、退役军人代表、中小学生代表等500余人齐聚现场,共同聆听红色故事,感受革命精神的时代光芒。

涡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高度重视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一直用心、用情将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坚持讲好文物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切实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英雄从未远去,只是化作了照亮征途的星光。如今,亳州人民一直都没忘记彭雪枫将军,先后兴建了“雪枫公园”,以及以彭雪枫为纪念主题的皖北烈士陵园、板桥集战斗纪念馆、辉山烈士陵园、新兴烈士陵园等烈士纪念设施,亳州市及所辖县以彭雪枫名字命名的“雪枫路”、涡阳县“雪枫中学”、谯城区“拂晓学校”等以示怀念。

家国永念,睹物铭志。一件件烈士遗物静列无声,背后的一段段英雄故事,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几代人接力奋斗,只为今日中国之安宁繁荣。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纵强 通讯员 唐佑海 朱文健 张蓉)

    相关新闻
下足“绣花”功夫 改善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