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红色基因血脉永续
1923年冬,安徽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成立,革命烽火渐成燎原之势。在淮南这片红色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孕育了融入民族血脉和灵魂的红色基因。
时空变幻,精神不灭。遍布全市的100多处革命旧居旧址和革命纪念馆(博物馆),传颂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也见证和记录着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实践。
从解放后兴建的蔡家岗煤矿投产,到中国第一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在淮南建成,淮南被称为“华东工业粮仓”。从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在淮南市田家庵发电厂投产,到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达到1000万千瓦,淮南成为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精神文化生活的日渐富足,淮南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就是要践行为民宗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南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弘扬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历久弥新、永放光芒,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让我们在红色地标中致敬历史,在精神谱系里接受洗礼,红色基因的传承必将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柏松)
淮南大事记
● 1949年1月,淮南矿区获得解放。
● 1952年6月,淮南矿区改为省辖地区级淮南市,成立中共淮南市委员会。同时,淮南市人民政府成立。
● 1954年4月,安徽造纸厂在淮南建成投产,为安徽省最大的造纸生产企业。
● 1955年4月,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1956年8月7日,学校由淮南迁往合肥。1958年9月,改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 1956年4月,田家庵发电厂首期扩建的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正式投产。
● 1957年4月,新庄孜矿改建完成,1960年产量达285万吨,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矿。
● 1958年6月,安徽化肥厂在淮南黑泥洼动工兴建。
● 1960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彭真,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杨尚昆等领导同志到淮南视察。
● 1965年2月,淮南煤矿机械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SPJ-800型吊挂式输运机。
● 1968年9月,淮南矿务局日产煤炭71832吨,创淮南煤矿历史最高日产记录。
● 1971年1月,安徽省第一条220千伏淮(南)合(肥)输电线路投入运行,成为华东电网主线路之一。
● 1971年11月,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各专业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迁往淮南市,与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1981年6月,改称淮南矿业学院。
● 1977年1月,阜阳地区凤台县划归淮南市,仍保留县的建制。
● 1978年春,安徽师范大学淮南专科班创办。1983年7月命名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
● 1980年10月,凤台县古沟等11个公社仍划归淮南市,古沟区改名为潘集区并成立潘集区人民政府。
● 1982年4月至8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率领专家组三下两淮煤炭基地考察,提出两淮煤炭资源开发的15年规划方案。
● 1982年12月,淮南淮河铁路公路两用大桥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淮河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 198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淮南市为“较大的市”,淮南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可以拟定本市需要的地方性法规草案。
● 1986年3月,《淮南报》报道:地质年代比澳大利亚伊迪卡拉动物群还要早2亿年的淮南地区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一举打破了一百多年来认为动物历史不足6亿年的传统观点,证明动物历史已有10亿年以上。
● 1986年10月,洛河电厂一期工程2台30万千瓦机组建成投产。
● 1987年6月,华东电网第一条大动脉淮南洛河一繁昌一浙江瓶窑—上海50万伏输变电工程投入系统试运行。
● 1991年4月,商业部致函安徽省政府,同意第二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由商业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淮南市人民政府承办。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由台湾省豆腐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顾问陈俊龙先生倡议,国家商业部贸促会牵头于纪念豆腐发明人刘安诞辰2100周年在北京举办,台湾省也同时举行。
● 1991年7月,在特大洪涝极为严重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来淮南市视察重灾区凤台县灾情。
● 1992年11月,海军导弹护卫舰——“淮南舰”命名仪式在上海吴淞军港码头隆重举行。
● 1993年7月,年产90万吨的新集煤矿正式投产。
● 1994年7月,国家科委授予毛集镇“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匾牌。
● 1994年12月,陈洞路立交桥主桥通车,是安徽省当时最大的互通式城市立交桥。
● 199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第三次视察淮南市毛集镇。
● 1999年5月,淮南平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 2001年10月,2001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在淮南举行。
● 2002年1月,淮南市与陕西省铜川市缔结友好城市。
● 2002年5月,安徽理工大学揭牌。
● 2003年1月,中国大唐集团正式接管淮南洛河发电厂和田家庵发电厂。
● 2003年4月,淮南市将市疗养院改造成非典病人集中收治医院,打赢了非典防治战役。
● 2003年7月,八公山风景区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4A”级旅游区。11月,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全线贯通。
● 2004年6月,长丰县7个乡镇划入淮南市。
●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少儿舞蹈艺术节在淮南举行。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举行。
● 2005年2月,设计年产1000万吨的顾桥煤矿建成,创造出4个亚洲第一和中国第一。
● 2005年3月,淮化集团与皖北煤电签订合资合作框架协议,重组淮化集团公司。
● 2005年12月,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作研究中心在淮成立。
● 2006年9月,《淮南子》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淮举行,淮南市首届中国豆腐文化节产业战略发展论坛举行。
● 2006年9月,淮南矿业集团张集煤矿二期工程竣工,标志着安徽省第一个千万吨现代化矿井正式建成。
● 2007年8月,淮河发生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洪水,淮南市取得抗洪救灾全面胜利。
● 2007年11月,中国·淮南首届国际少儿艺术节举行。
● 2007年12月,千里长淮第一迁——田家庵区淮河小岛移民喜迁新居,807户3500多名移民开始新的生活。
● 2007年12月,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成为淮南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 2008年2月,淮南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 2008年5月,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去慰问电,淮南市首批价值100余万元捐川抗震救灾物资启运。
● 2008年5月,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淮南火炬传递起跑仪式举行,100名火炬手激情传递10公里。
● 2008年5月,合淮阜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淮南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淮南从此进入省会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 2008年7月,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举行奠基仪式。
● 2008年9月,八公山豆腐成为淮南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2008年9月,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国际研讨会在淮南召开,淮南矿业集团成功驯服煤矿“第一杀手”。
● 2009年2月,省“861”重点工程、淮化集团煤制170万吨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通过国家环评审批,标志着安徽省煤化工(淮南)基地建设正式拉开。
● 2010年2月,“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淮南矿业集团。
● 2010年10月,上窑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成为安徽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 2011年4月,陕汽淮南新能源专用汽车项目在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
● 2011年5月,合肥经济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二次会商会议在淮召开。
● 2012年8月,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试运行,从淮南乘动车到北京只需不到4个小时。
● 2012年8月,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开工建设。
● 2013年3月,淮南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填补了皖北地区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空白。
● 2013年3月,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从而形成国家电网“两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
● 2013年4月,淮南作为中国新兴能源基地、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
● 2014年4月,淮南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工作试点市。
● 2014年9月,安徽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14年12月,淮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2015年2月,《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淮南举行。
● 2015年5月,淮南市第一只非煤产业股票“山河药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
● 2015年9月,焦岗湖千人共品牛肉汤活动举行,创造两项世界吉尼斯纪录。
● 2015年10月,淮南张宝被授予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是淮南首位全国道德模范。
● 2016年1月,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 2016年11月,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研发平台落户淮南高新区。
● 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16年11月,淮南国际半程马拉松开跑,这是淮南市首次举办马拉松赛事。
● 2017年6月,淮南市荣获“第四届安徽省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 2018年1月,寿县安丰塘入选全国“最美水利工程”。
● 2018年2月,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2018年3月,单体亚洲最大、千万吨级炼焦煤选煤厂——淮南矿业集团潘集选煤厂竣工投产。
● 2018年5月,淮南成功申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
● 2018年12月,寿县荣膺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
● 2019年6月,国家级贫困县寿县“摘帽”出列。
● 2019年7月,淮沪煤电公司田集电厂和淮浙煤电公司凤台电厂入选全国第一批煤电联营项目。
● 2019年8月,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淮南新型煤化工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 2019年11月,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揭牌,标志着百年淮南煤矿迈进淮河能源时代。
● 2019年12月,首届淮河文化论坛在淮南市寿县成功举办。
● 2020年3月,寿县获得“国家园林县城”称号。
● 2021年5月,淮南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文字:本网记者 柏松 整理)
赓续红色印记 激发奋进力量
——淮南市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综述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看这些革命老物件,见证革命历史,犹如穿越回到那段点燃星星之火的岁月……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要接好新时代的接力棒!”日前,淮南市税务局的“沉浸式党课”,通过情景还原学党史、观看文物悟思想、初心如磐向未来三个专题,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南市将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以悟思想为根本,以办实事为重点,以开新局为目标,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实走心、见行见效。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
激发奋进的力量
“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5师104团1营1连战士……”在凤台县关店乡的党史课堂上,93岁的常国志正宣讲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作为在抗美援朝战场亲眼目睹黄继光堵抢眼的老兵,他的党史专题宣讲在当地掀起热潮。
每一次的党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淮南市坚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穿始终。市委常委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9次召开会议,学习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读书班等形式开展1800余次集体研学。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馆,重走红色故地,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感悟初心使命。凤台县组织党员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瞻仰活动……淮南市用好用活寿县小甸集特支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瞻仰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田家庵区组织老战士、老党员、老军人宣讲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80余场次,潘集区组织“五老”宣讲团开展党史宣讲38场……淮南市组建宣讲团赴基层一线开展宣讲活动,累计1100多场次。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党史学习增动力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生活污水横流,每天人流量还多,下雨天特别容易滑倒,现在管道通了,路也平了,真的太感谢你们街道和社区了。”住在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治东社区的陈素兰大妈激动地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淮南市以实际行动践行学习党史精神,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察民情、访民意,淮南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深入下属单位、深入工作服务对象,了解群众需求,共收到各参学单位280多个办实事项目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230多条。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着力推动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等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切实为群众办好实事。
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淮南市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确定了高新区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淮河行蓄洪区搬迁建设、维修资金网上申报、改造老旧小区停车场等50个重点民生项目和51个微民生项目,以真情实意回应群众需求。如今,淮南市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累计7000多件。
自选动作走深走实
思想解放开新局
“我们要着力解决思想观念陈旧、精神状态不佳等现实问题!”“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来一次集体觉醒,在担当实干上来一次自我革命!”……在淮南市“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中,思想破冰、高质量发展成为热词。
开展“高质量发展,我们怎么干”大讨论活动,是淮南市党史学习教育的自选动作。这既从精神层面,又从实践层面破解淮南高质量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让全体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5月24日,淮南市党政代表团赴合肥市学习考察,举行了淮南——合肥两市经济社会发展交流座谈会,签订了《淮南——合肥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
6月1日,淮南市党政代表团赴滁州市学习考察园区合作共建、承接产业转移、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情况,淮滁双方就进一步推动两市交流合作进行了交流商讨。
对标学习合肥、滁州等发展先进地区,淮南市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六比六看”“五破五立”“争创四个一流”等主要内容,通过外出考察学习、自我检查剖析、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方式,深刻剖析,查找工作亮点、梳理发展重点、找准影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点痛点难点,制定任务书、定下时间表,一项项推进、一件件落实。
百年党史,是学习历史最好的教科书,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淮南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将扎实开展党史学习,运用好学习成果,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公交站换“新装”点亮市民生活
一座座新颖别致的公交车候车亭出现在田家庵区学院北路上,外观简洁大方。住在附近小区的陈红女士正在刚刚建好的公交候车亭候车,她告诉记者:“这里的公交候车亭已经有很多年了,很多地方都有破损,这次新建的站台很漂亮,挺满意的。”
“为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出行候车条件,给广大群众提供‘安全、舒适、文明、便捷’的候车环境,淮南市交通运输局把推进第三批公交候车亭建设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紧锣密鼓强力推进。”淮南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此次建设涉及57处公交站点,共计新建111座公交候车亭,其中:拆除淮河大道南段原70座老旧公交候车亭,新建20座三联体式双立柱候车亭;拆除洞山西路原44座老旧公交候车亭,新建48座单立柱式候车亭;其余新建43座单立柱候车亭分别分布在朝阳西路、国庆西路、国庆东路、淮舜路、广场路、学院北路、春申街等17个公交站点。
截至目前,淮南市已新建并投入使用92座公交候车亭,涉及49处公交站点,分布在朝阳西路、国庆西路、春申街、淮河大道南段。相比从前,公交候车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材料逐渐走向美观化、实用化、人性化,这不仅仅是为等车的人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也点亮了市民生活,打造了美丽城市新风尚。
标准化菜市场提升“民生温度”
“住在新区哪都好,就是配套跟不上,有了这个菜市场,可算解决了咱们的小麻烦!”家住淮南高新区西湖春天小区的王静女士感慨的小麻烦,其实是个大问题,每天的买菜难曾经困扰了她许久。
作为淮南的新城区,在建设过程中预留了生活配套设施区域,但城市的建设速度远快于配套的跟进速度,临时菜市场只能暂时缓解附近居民的需求。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后,淮南高新区将群众的期盼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把“为百姓打造舒适的购物环境,让百姓吃的放心”为目标,对菜市场进行科学规划、改造提升,快速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进度。
5月9日,位于高新区和悦街邻里中心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正式营业,市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有摊位144个、门面10个以及小超市营业房。
为方便顾客高效挑选,让消费者购物更透明、更放心,淮南高新区对所有档口统一装修,每一个摊位都安装了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有对应摊位的营业执照、摊位号、商户名、支付二维码以及摊位所卖商品的当日指导价格等。
果蔬区、水产区、鲜肉区、豆制品区……科学规范的功能分区,整洁明亮的室内环境,既让人们有了舒适的购物环境,也让商铺有了方便的经营氛围。每天清晨7点开业,晚上7点收摊,一个多月来,附近居民不禁感慨标准化菜市场带来的便利。
贴心服务打造一流企业开办环境
“现在办理营业执照真是太方便了,全程在机器上操作,还不受时间限制!”日前,自主创业的王亮来到大通区政务服务中心,插入身份证、刷脸认证、线上填写资料、签名,提交后很快自动完成审核,营业执照随即被自助机打印好,整个过程耗时仅10分钟。
为创新打造“四最”营商环境,营造更加公开透明便利的企业开办环境,切实为创新创业添动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淮南市持续加强企业开办“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采集、一套材料、一档管理、一日办结”的“六个一”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企业刻章、申领税控设备,政府买单,营业执照、税票、公章、税控设备免费“包邮”送到家,淮南市已经实现企业开办全流程“零费用”。淮南市市场监管局企业登记注册负责人李军告诉记者,截止到5月底,全市已通过“一站式”平台设立市场主体15806家,为企业减少开办成本484.2万元。
为提升办事便利度,让企业零跑腿,淮南市升级企业开办线上“一网”,整合线下“一窗”,实现“一个环节、一次办理”。通过线下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出件”,“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可一条龙办理设立登记、发票申领、社保开户、公积金开户、银行预约开户,材料数精简了68.4%。淮南市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从推进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企业设立实现零见面,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
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每次申请使用维修资金都要跑30多公里,万一资料准备不对还要回去重新修改盖章,光是前期准备就要好几天。业主还觉得我们没好好办事,我们也难办啊。”提到维修资金使用申报业务,八公山区某小区物业的办事人员陈磊感慨:“现在有了网上通办,可是太方便了!”
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淮南市维修资金管理中心积极行动,依托信息化建设,实现维修资金使用的网上申报,将线下业务逐渐转移到线上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办事理念正在维修资金使用申报业务中实现。
在过去,维修资金使用申报业务只有传统的线下申报一种模式,业委会、物业或者街道的办事人员需要带着大量的资料来到市区进行申报前的信息核对工作。纸质材料信息量大,核对工作繁杂,有时一个项目需要来回奔波七八次,饱受舟车劳顿之苦。
了解到这些群众的心声和困难,淮南市维修资金管理中心直面目前业务办理中出现的“难申报”问题,对业务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并试行维修申报网上办理模式,以物业、业委会和街道为申报主体,实现维修资金使用申报的网上自助办理。淮南市维修资金管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申报方可以通过加密设备登入维修资金管理平台,查询本小区维修资金交存和使用情况,足不出户即可完成信息核对、项目申报等工作。”据了解,网上申报运行以来,该市已受理网上申报维修项目326宗,核准使用资金746万余元。
当好“娘家人” 贴心又暖心
“群公告@所有人:6月10日开始至6月30日,暂停第一剂人员接种,只面向第二剂人员开放接种。还未接种的人员请在6月8日至9日,前往新仓文化站方舱点接种疫苗,带上身份证、口罩。请大家及时相互告知。”6月7日上午,谢家集区孤堆回族乡驻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流动党支部支部委员庞婷在微信群里发出通知。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淮南市谢家集区把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流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芦川老街就要搬迁改造了,如何安置是我最关心的事。”采访中,家住新西大仓街81岁的沈传英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腿脚不便,我平时很少外出活动,流动党支部的党员上门到我家走访,他们帮我想办法解决搬迁安置的难题,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据了解,谢家集区在新仓镇务工创业的有2000多人,流动党支部在平湖务工人员中建立了“新居民民意收集站”微信群,遇到什么问题,只要在微信群里提出来,流动党支部就会想方设法解决。如今,流动党支部的19名党员各负其责,及时了解务工人员的所需所盼,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对党支部也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支持。
(撰稿:本网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