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中如何演绎,戏外如何解析?大型现代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南京上演之后,记者采访了主演姜美丽、导演张占忠,以及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导演刘军章,听他们分析这部“群像戏”的特点,以及生活创造艺术、艺术反哺生活的心得体会。
“扮演不同的角色,带来充实的人生体验”
记者:为什么倾心于淮北梆子戏?
姜美丽:八九岁的时候,在家乡的戏台边,我对戏曲有了初步的概念,就特别喜欢趴在舞台边上去看演员们的扮相,慢慢地,我认识了家乡人耳熟能详的这个剧种——淮北梆子戏。12岁时,我开始系统学习淮北梆子戏。刚开始在戏校里跟不上课,我记得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我每天3点钟起床练功,练了两个小时,等同学们5点钟起床之后,我再随着他们去“喊嗓子”。我相信,只有通过专业刻苦的训练,才能完成蜕变。现在,我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不同的人物形象,给我带来充实的人生体验。在舞台上,无论饰演哪一个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我自己是这样的体会,这部《风雨王家坝》也是这样的呈现。
记者:安徽的淮北梆子戏与其他地区的梆子戏有什么区别?
姜美丽: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梆子戏。淮北梆子戏,它的特色就是高亢、明亮、有震撼力。它以沙河调为主,音域比较高,对演员的嗓音要求比较高。此外,它的对白,南北方都能听得懂。但我们淮北梆子戏的唱腔和其他梆子也有不太一样的地方。除了高亢、淳朴,唱腔里面会带有很多地方属性。比如本地的方言,通过唱腔、话白,都会无形中从曲调进入舞台。唱得响亮、听得明白,可谓是淮北梆子戏的特点。
“不断完善,让剧目走得更远”
记者:这部作品经过数十次演绎,有怎样的收获?
张占忠:这部戏已经演了几十场。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意见从而不断提高作品与舞台、与大众的“适配度”。这部戏,是一部展现人物群像的作品,用现代戏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来阐述新时代农村人民的生活。再者,用程式化的表演来表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朴实无华的人物形态。
如以大型舞蹈和大型场面来表达王家坝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以最后一场舞蹈来渲染洪水退去后王家坝人抢种补种庄稼的喜悦以及对土地的热爱和守望。如音乐以沙河调为主的唱腔风格,在传统的基础上和现代音乐进行融合。如服装化妆造型的风格以现实主义色彩及新时代农村生活风貌来装饰和美化人物的外在形态。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坚持每个人物现实主义色彩的基础上必须具有艺术性,以及适应新时代观众的欣赏角度及审美需求。
从淮河流域来到南京后,就这部作品而言,我们对时间内容节奏、灯光节奏,以及演员演出的节奏、对白的节奏,包括部分台词、唱腔、舞美、道具,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调整,目的是让作品更精细、更好看。希望作品在多次演出中得以不断完善,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他们用梆子戏唱出对家乡的热爱”
记者:对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有什么印象?
刘军章:非常优秀的演员特别多,在舞台上展现了他们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同时我也看到了编剧对于宏大题材的把握,能够把家国情怀与咱们的小家联系起来、把国家战略和每一个人联系起来,这是编剧的匠心。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当时的情景被浓缩呈现于舞台上,几次抗洪的经历、几位老人的诉说,故事脉络非常清晰。
特别想说的是,这部剧中,站在每一个角落里的演员都有戏。这是一部群像戏。每一个灯光的处理,每一次起承转合的过渡,让我们看到演员团队的精神面貌。他们用梆子戏唱出对家乡的热爱。生于此、长于此的淮河儿女,唱出这样的高亢腔调,源自淮河的磅礴浪涛。
记者:如何看待剧种之间的互动交流?
刘军章:与南方剧种有所不同,淮北梆子戏唱腔上的那种慷慨激昂,对应的是江南戏曲的小桥流水。同时,两者讲故事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淮北梆子戏可以酣畅淋漓地将人物的内心展现出来,而南方的剧种可能更具有低回婉转、娓娓道来的特色。北方、南方的不同戏曲剧种应该互相借鉴学习。
■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晋文婧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