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我省农商银行累放助学贷款近153亿元,惠及超141万江淮学子——
农信一束光,照亮一程路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5-09-24 07:14:17 责编: 刘东伟

在萧县实验中学助学贷款办理点,萧县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向学生讲解助学贷款政策。 杨明 摄

亳州药都农商银行向本地“希望工程”项目捐赠爱心助学款30万元。任晓菲 摄

滁州皖东农商银行工作人员走进滁州中学校园,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专项宣传活动。张一凡 摄

“有了这笔助学贷款,终于能安心去大学报到了。”今年8月,手握刚开好的金农银行卡,望江县华阳镇准大学生陈嘉艺难掩激动之情。在家庭经济遇到困难之时,本以为大学梦遥不可及,望江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的上门服务,让她的求学路重现光明。

这温暖的一幕,正是安徽农信始终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深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领域的生动缩影——2008年以来,全省农商银行已累计向141.36万名学子发放助学贷款152.63亿元,以金融之力点亮年轻梦想,帮助困难家庭学子在求学路上继续前行。

服务下沉

政策宣传入村进户

“是陈嘉艺的姑姑吗?我是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向您介绍下今年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8月6日,一通来自望江农商银行的电话,让陈艳春紧锁了数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陈艳春家住望江县华阳镇,在她眼里,侄女陈嘉艺自小懂事得让人心疼。虽然上学主要靠亲戚帮扶,但小陈一有空就做零活补贴家用,渴望自立自强,今年更以589分的优异成绩被安徽大学录取。

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陈嘉艺庆幸自己没有辜负亲人们的期望,但面对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内心并不想给姑姑再添负担。接到望江农商银行的这通电话后,她下定决心:谢绝众筹,自食其力。

“第二天,农商银行蔡经理就主动上门了,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几分钟就完成了2万元贷款申请。”陈嘉艺说,这笔贷款除去学费后,还剩1万多元生活费,这样大学生活就有了着落。

在长丰县杨庙镇,小虎同学同样也在为学费发愁。幸运的是,长丰农商银行杨庙支行组织开展“助贷进村”行动,工作人员将一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办理指南”的宣传单页,贴在街口最显眼的位置。

看完单页的内容,小虎的眼神瞬间明亮起来,随即给农商银行打去电话。接到申请后,杨庙支行启动“绿色通道”,第二天一早两名工作人员带着全套设备上门服务,从核对信息到录入系统,仅用半小时便完成所有流程。

“这笔贷款解决了学费生活费问题,让我能踏踏实实走进校园。”小虎的话语里满是感激,“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靠自己的能力还清贷款,不辜负大家的帮助!”

据了解,目前我省承办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银行仅有两家: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和安徽省农村商业银行。农商银行主要服务安徽本地户籍、考入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学生,办理期限是6月1日至10月20日,跨度四个多月。

在望江农商银行副行长冷加红看来,这既是党和政府对农商银行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高考一结束,我们就安排客户经理主动走访学校、村委会,摸排考生家庭情况和实际需求,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冷加红介绍。

为确保符合条件的学生“应贷尽贷”,省农信社指导农商银行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前谋划、优化部署,全方位开展政策宣传。

——在线下,组织工作人员主动走进校园、深入社区、走访乡村,发放宣传资料超百万份,累计举办政策宣讲会上万场,面对面解答学生及家长的疑问;

——在线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等平台,持续发布政策解读、办理指南等实用信息,将助学贷款这一惠民政策精准送达群众指尖。

农信服务正如涓涓细流,浸润江淮大地的每个角落,一张覆盖全省、遍布乡村的助学贷款服务网络已然织就。

数字赋能

办贷用贷更加便捷

“去安庆上大学,助学贷款在老家家门口银行就能办,让我轻松入学,这实在太方便了!”9月9日,刚在颍淮农商银行袁集支行办完贷款手续的准大学生小唐笑着说。

额度更高、手续更简、办理更快,是今年学子们办理助学贷款的普遍感受。这得益于安徽农信在提升服务方面多年的努力。

2016年7月,省农信社官网上线生源地助学贷款在线服务系统,将银行柜台搬到了线上;2024年10月,省农信社又开发了“安徽农金助学通”微信小程序,让学子们点点手机就能办贷……

“办贷期间,我们特别开设了‘入学绿色通道’,农户傍晚收工后仍能到网点办理,对行动不便的家庭提供远程协助或上门服务,力争全部流程‘一站到位’。”定远农商银行炉桥支行行长钮言峰介绍。

眼下,全省82家农商银行已设立助学贷款受理点2000个,占全省88%,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此外,望江等地农商银行还在政务服务大厅开设“助学贷款”窗口,直接将金融业务融入地方政务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办贷手续也更简单了。“学生需要填写的,只有一张统一制式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他都可以线上提交,最快十几分钟就可以办完,最大限度减轻学生负担。”郎溪农商银行栖凤支行行长吕继周说。

在栖凤支行营业厅,前来办贷的准大学生们,正围在客户经理柳云菲身边,听她介绍今年助学贷资金发放的新变化。

“助学贷款每年是2万元,6000元学费及住宿费直接打进学校的账户,剩下的1.4万元是生活费,我们将打进你们的银行卡里。不用担心,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我联系。”柳云菲说。

原来,为了方便学子取款用款,今年7月,安徽农信全面上线助学贷款“受托支付”功能。新模式下,贷款资金明确划分为学费与生活费两部分,实现“一键双路”拨付:学杂费直达高校账户,生活费同步至学生个人账户。

“直接打银行卡里确实会方便很多,这样节省了很多申请的环节,预算方面自己心里也有底了。”了解这一服务后,准大学生杨倩表示,农商银行的服务越来越贴心了。

“以往贷款资金统一划转至高校,学生需等待学校退返生活费,有时甚至要到11月份才能拿到,期间不少学生不得不向辅导员借钱周转。”省农信社普惠金融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通过系统优化,实现了‘费用到校、钱到人手’,服务更精准、更暖心。”

从手写申请到线上操作,从“客户来回跑”到“手机一点办”,从等待数日到最短20分钟完成……如今,搭上农信服务数字化转型的快车,助学贷款业务正在惠及更多的寒门学子。

接续支持

农信服务相伴成长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句话在很多受助学子身上已经体现,曾接受过生源地助学贷款帮助的大学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社会。

8月28日上午,在怀远农商银行常坟支行大厅,支行行长肖杨快步迎向一对父子——陈维义与他刚考上大学的儿子陈健斌。他接过材料,微笑着问:“是来办理助学贷款的吧?”随即将他们引至开放式咨询窗口。

面对前来办理贷款的学生,肖杨总会自然地说出一句:“我和你一样,当年也办过助学贷款。”这句话,是信任的起点,也是来自一位“过来人”最真诚的共鸣。

时光回到2009年夏天。肖杨考入安徽大学,但喜悦很快被现实的窘迫冲淡——姐弟三人同时上大学,一年的费用高达六七万元。父亲急得嗓子沙哑。正是那时,他走进当时的东庙信用社,申请了6000元生源地助学贷款,成为这项政策的早期受益者。

正因如此,肖杨始终以“同行者”的视角体谅每一个困难家庭。曾有一位女孩因父母不愿签字而无法办理贷款,肖杨在合规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允许其姑姑作为共同借款人,最终圆了孩子的大学梦。他还长期联系一位常坟镇集西村的学生,得知她一直勤工俭学,主动帮她把贷款额度提高至1.6万元。

当然,也有无奈的时刻。他曾亲眼见到有学生因父母征信问题含泪离开,也见过有人因沉迷赌博、网贷沦为“老赖”……这些都让他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助学贷款不仅是经济支持,更是一份护航成长的责任。

从受助者到施助者,肖杨用16年践行了一场“爱心长跑”。与之不同的是,来自太湖县一个小山村的鲁婷,则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

2017年,鲁婷考上了合肥的一所大学,这本是一件喜事,然而父亲意外受伤,让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录取通知书也变成了“负担”。就在全家四处筹钱时,太湖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主动联系,迅速启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2.4万元国家助学贷款手续很快办好,助她顺利开启大学生活。

大学期间,鲁婷勤奋学习,课余通过当家教、发传单补贴生活。毕业后,她入职合肥一家培训机构,拿到工资后,就开始有计划归还助学贷款。工作期间,她发现家乡托管市场需求大,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返乡创业,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租场地、购教具、聘帮工,初步估算最少需要10万元启动资金。基于之前助学贷款的良好体验,她第一时间联系上太湖农商银行。客户经理详细了解情况后,推荐了该行针对高校毕业生创新推出的“启航贷”,结合鲁婷的创业计划和信用状况,农商银行仅用1天就完成授信审批,为她发放了10万元贷款。

“拿到贷款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梦想有了落地的支撑。”鲁婷激动地说。今年,她的托管机构正式开业,凭借优质服务,托管中心口碑迅速传开,如今已接收80名孩子,服务范围覆盖她老家乡镇及周边村镇,切实解决了留守家庭的后顾之忧,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放在这儿,我们很放心!”

像鲁婷这样的例子,在省内并不鲜见。近年来,省农信社指导全省农商银行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对接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需求,创新推出了“启航贷”“创业贷”“升金·青云贷”等配套产品,支持学子返乡创业。

截至8月末,全省农商银行系统创业担保贷款余额108.3亿元,在贷创业者3.72万户。从大学生到创业者,从助学贷到创业贷,安徽农信一直守护在莘莘学子前行的路上,与他们携手同行、相伴成长。

爱心助学

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暑退秋澄,凉风袅袅。8月13日下午,亳州药都农商银行的一间会议室内笑声不断,温情洋溢。

亳州市谯城区“希望工程”项目爱心助学专场活动正在举办,亳州药都农商银行现场捐款30万元。这个爱心之举,这家银行已经连续做了18年。

“这份资助不仅缓解了家中的燃眉之急,更照亮了我的求学之路,让我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现场,大学生李青接过助学金时,言语激动。

在药都农商银行行长姜品艳看来,“作为以服务本地为己任的农商银行,必须超越单纯的经济角色,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有温度、负责任’的金融企业标杆。”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向“希望工程”项目捐赠款项超500万元,各类爱心款项捐赠总额达1097万元。

“谢谢农商银行的哥哥姐姐们,有这么多爱心在托举着我,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8月11日,郎溪县毕桥镇长何新村的小周同学激动地说。

走进小周家,墙面上贴满的奖状,是屋里最亮眼的装饰。这些年他克服家庭困难,全身心投入学习,终于在这个夏天叩开了滁州学院的大门。

得知其家庭情况后,郎溪农商银行毕桥支行立即上门,不仅为他办理了助学贷款业务,还联合县红十字会捐赠5000元助学金,支行党支部还捐款2000元。

8月份以来,上述这样的爱心之举,在我省农商银行不断上演:桐城农商银行连续13年捐资助学,累计资助903名学子,发放助学金290.7万元;广德农商银行职工12年来结对困难学生152人次,捐款18.9万元;青阳农商银行“金秋助学”持续13年,累计为407名大学生捐赠131万元……

百姓所望、群众所盼,便是农信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在做好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责主业的同时,安徽农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支持民生工程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代理发行金融社保卡3791.75万张,占全省总量的60%以上;代理发放的涉农补贴资金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切实让老百姓感受有温度的农信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更加聚焦个体细微需求,积极回应群众共同期盼,融入安徽创新发展时代脉搏,主动担当、创新作为,切实提升农信服务质效,为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更大力量。”省农信社相关负责人表示。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晓磊)

    相关新闻
永不褪色的英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