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江淮观察 > 往期回顾
  • 谁会是安徽农业出口的下一个NO.1?

    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大舞台,对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意义重大。因此,各国都高度重视打开农产品外销空间,以维护农业相关领域经营者和广大农户的利益。对正在走向全球市场的安徽农产品来说,谁会是“农货出海”的下一个的NO.1?

    2025-06-07 15:16:59
  • 大阪世博会上的AI孙悟空,为什么能打?

    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内,中国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在讯飞星火大模型的赋能下,以中、日、英三语与全球观众深度交互、谈笑风生。作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参展的唯一大模型展项,这样妙趣横生的现场展示,旨在形象直观揭示中国全国产算力支撑的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底座技术正在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共赴未来。

    2025-05-04 09:05:00
  • 首季安徽经济,为什么“近三年最好”?

    安徽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颇受关注的省域,每一月、每一季的经济运行都需要力争向上,因为当下的安徽,就处在这样“气可鼓、不可泄”的奋力往前赶的关键发展阶段。

    2025-04-22 09:00:00
  • 5月1日起新建住房要变样,楼市跟着起变化?

    落实新“国标”,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是楼市供给端的新变化。但因为其与居住和生活品质密切相关,会否触发楼市交易热度、产品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值得研判观察。

    2025-04-14 15:01:52
  • 安徽东北边缘小城,要做这一领域的“中国窗口”

    在生产总值300多亿元的明光市,凹凸棒产业链企业已超百家,并明确提出要做“中国凹凸棒新材料研发展示窗口”。 独特的资源优势,往往就会在这样一个特色产业的链式延伸中激活一个县域“满盘皆活”的发展动力。

    2025-04-14 14:00:25
  • 四月的乡村会呼吸

    当都市人在这里找到治愈风景,当老屋飘出咖啡香,当传统农事化为深度体验,这或许正是乡村振兴的动人之处——让土地有魔力,让乡村有魅力,让村民有活力。

    2025-04-14 13:59:22
  • 拿出全国率先招数,安徽“稳市”很出力

    稳定资本市场,就是稳预期、稳企业、稳经济。当前,美国滥施关税引发的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仍在持续。每一份“稳市”的力量,都弥足珍贵。

    2025-04-14 13:28:59
  • 并非汽车产业“传统重镇”,靠什么冲上汽车第一省

    安徽是第一个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专项立法的省份。立法先行,引领产业政策持续健全完善,摸索一套以投促引、基金招商的专业打法,营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和专业化探索,做一些别人未做过或未做到的事,才会有先人一步的机会的可能。

    2025-04-14 13:28:06
  • 对美出口份额下降这三年,安徽外贸升到全国第九

    无论于人、于企业,都总是要在解决难题甚至是前所未遇的复杂难题中向前迈步,而不能总被某些时点上的某种情绪左右甚至带偏。

    2025-04-14 13:25:17
  • 安徽沿江小城没把商业航天当梦想,实打实搞起产业闭环

    没有什么产业真的“高不可攀”,关键在于找准差异化布局的突破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和落地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无中生有”的机会窗口,也存在着“非传统式意外逆袭”的可能和胜算。

    2025-04-14 13:08:59
  • 首单落地合肥:银行系耐心资本这回“小规模求胜”

    背靠“银行系”,再加上务实开放的专业操作,银行系耐心资本入局科创赛道,才更有值得期待的想象空间。

    2025-04-14 13:06:27
  • 双脚跑出来的“普惠”

    仅5个多月就走访680多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近3000亿贷款,说到底就是这样一种路子:用双脚跑出来的“普惠”,是普惠金融的可靠路径,也是真谛。

    2025-04-14 13:05:24
  • 长三角的2025: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苏皖轨交公司“在路上”

    联合江苏省成立苏皖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实现苏皖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与沪苏浙共同探索建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遴选150名左右骨干教师、校长和管理干部参加长三角大中小学教师联合培训、交流研修;探索建立统一的长三角旅游服务规范;浙大二院安徽医院等加快建设……

    2025-04-14 13:02:48
  • 冲上全国第一后,安徽汽车产业下半场不设“天花板”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打造全球汽车企业研发总部、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地,拥抱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时代。”这是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雄心所在。一定程度上,安徽汽车产业的下半场不设“天花板”。根源就在于,创新,始终是矢志创新者的通行证。

    2025-04-14 13:01:04
  • 唯一的“她”,跨越2000公里到了安徽

    用最前沿的科技反哺最传统的产业。一个有梦想的农业大省,只有站在农业科技革命的新风口上,才会真的有未来。与之相比,2000公里的距离有什么不可跨越?

    2025-04-14 10:02:02
  • 安徽人形机器人调查:风口下潜行的“全科生”

    通过在合肥、芜湖实地调研采访安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可以深切感受到,安徽全产业链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努力正在逐步收效,能否抓住产业起飞“风口”,与国内先发地区在大规模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上保持相对同步的发展节奏,值得关注和期待。

    2025-03-31 09:51:44
  • 乡村也在国际化:安徽请上海“助力”

    近年来,无论是在进出口贸易上,还是在国际交流合作上,安徽农业都在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在开放的视野下,推动安徽现代农业产业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融合,激发农业农村新活力,是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一招”。

    2025-03-31 09:50:14
  • “隐形冠军之父”率德国隐形冠军企业来安徽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产业链碎片化风险凸显的当下,筑牢产业链开放合作之基应当成为更加坚定的共识和行动,并以此谋求更大更可持续的开放共赢红利。

    2025-03-31 09:49:00
  • 总书记今天强调的“重要参与者”,正更深度参与安徽发展

    安徽作为长三角省份,身处开放前沿,具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被赋予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等“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勠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03-31 09:47:39
  • 人才过不来,那就“飞”过去

    近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科技厅联合印发《安徽省推进长三角科创飞地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其中明确了研发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才、金融等方面保障,并给予项目相应的政策支持。这相当于各地建设科创飞地的“发展指南”和“政策礼包”。

    2025-03-31 09:46:54
  • 金融“进村”难?安徽探索“深度绑定”

    “乡村产业振兴共同发展计划”,是继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之后,安徽又一项创新举措,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持续破解信贷获得性难题的发展导向与呵护经营主体的善意和专业精神。

    2025-03-31 09:45:15
  • “好房子”并非“贵房子”

    2024年,安徽探索建立好房子标准体系,推广一批建设好房子的关键技术,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低碳、智慧、安全的高品质住宅,满足群众多样性住房需求。

    2025-03-31 09:44:21
  • 安徽皖北2600多万人的这项“双保障”,正提速落地

    一定程度上,引江济淮二期工程离2600多万常年生活在安徽皖北地区的人更近、带来的好处更直接。而最根本、最关键的一大好处就是,为皖北地区构建了淮河、长江的“双水源”保障,以此支撑皖北地区实现2600多万人逐步彻底告别喝地下水、城乡发展打破水资源瓶颈制约堪称“史诗级”的大跨越。

    2025-03-31 09:41:12
  • 安徽在补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块重要“拼图”

    入局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安徽从人才培养、设备研发等多方面体系化发力,努力做到从“制造强”到“服务强”,争当覆盖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周期、各环节的“全能型选手”。

    2025-03-31 09: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