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走向复兴·安徽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丨各地专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7-01 07:58:23 责编: 刘东伟


芜湖:精神永传承 奋楫正当时

仲夏时节,夏家湖满目葱茏。“渡江第一船”登陆点纪念碑静静俯瞰着曾经千帆竞渡的壮阔江面。奔流不息的江水见证过百舸争流、炮火连天的渡江壮景,也曾见证军民一心、夺取渡江战役胜利的壮志豪情。

当年的长江之畔无为,当地群众捐出赖以为生的木帆船、小渔船甚至自家老人的“寿材板”,只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芜湖,革命精神久已有之,革命志士前仆后继。这里走出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领导人王稼祥,走出过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步文,走出过抗美援朝战场上“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李家发,还走出过王培吾、薛卓汉、俞昌准等一批批革命先驱。皖江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十九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新四军在这里曾创下奇袭官陡门、父子岭战斗、马家园战斗、五次繁昌保卫战的重大胜利,写下皖南乃至全国抗战胜利史上光辉的一页。

伫立夏家湖,凝望面前的滚滚江水,渡江战役硝烟散去,一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凭借着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渡江精神,“傻子瓜子”催开中国民营经济的“报春花”;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奇瑞汽车在这里诞生;2020年海螺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367位;芜湖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第25位、长三角第9位;载人航天、国产大飞机有着“芜湖智造”的身影……

小船划出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而今,奋勇争先的芜湖人正驾驶着经济巨轮,用奋楫扬帆的远航豪情,书写江城新篇。 

(沈宫石 田琦)


芜湖大事记

民营经济:报春花开别样红

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和重要的商埠城市,4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中国改革开放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报春花”——“傻子瓜子”,芜湖成为一方涌动着创新创业基因的热土。

以“傻子瓜子”为开端,芜湖民营经济发展领改革风气之先、立开放时代潮头,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蝶变”过程。40多年来,综观芜湖产业版图,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电子信息、新型显示、产业互联网及共享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均占到绝大多数,创造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民营经济品牌。在2020年8月发布的全省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芜湖共有13家企业入围安徽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榜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如今,芜湖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发明专利、63.9%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投资额、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5%的企业数量,成为芜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芜湖经开区:开放大潮促崛起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开放大潮中,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并成为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作为“皖江开发开放的窗口”,芜湖经开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加快产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成为投资环境优良、现代产业聚集、经济活力迸发、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开发区,先后被认定为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九个国家级发展平台,连续多年获安徽省“十大创新型园区”、省首批“知识产权培育示范园区”称号。在商务部2020年对218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名列第13位。

目前,芜湖经开区共有各类企业6100余家。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奇瑞汽车、大陆电子、美的电器、江森日立、鑫科材料、海螺型材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发展;光电新型显示、轨道交通两个新兴战略型产业快速成长,三安光电、信义电子玻璃、东旭光电、中车庞巴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投资。

奇瑞汽车:自主创新领风骚

上个世纪90年代,芜湖确立了自主创新培育支柱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养以汽车制造为代表的支柱产业集群。

1997年3月18日,在芜湖城北的一片荒滩上,奇瑞公司打下建厂的第一根桩,踏上了披荆斩棘的自主创新历程。

经过24年发展,今天的奇瑞,已经成长为一家以汽车产业链为核心的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员工近5万人,总资产1200亿元,带动汽车产业发展成为芜湖的核心支柱产业,在芜湖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900多家,吸引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30多家,创造就业岗位约15万人。

如今的奇瑞集团拥有汽车、汽车零部件、地产、金融、现代服务、智能化等多元业务板块,旗下拥有270余家成员企业,年营业收入连续4年突破千亿元,连续18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已经成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芜湖港口:通江达海扬风帆

芜湖港198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长江首批外贸运输港口;1991年10月经全国人大批准为安徽省第一个对外籍轮开放港口;200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对台直航内河港口;2014年9月,芜湖朱家桥港被列为全国启运港退税试点8个口岸之一,同年12月芜湖港成为我省首个、全国内河第11个亿吨大港。2019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芜湖已基本建成皖江航运中心和安徽外贸主枢纽港。芜湖港现为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和集装箱枢纽港,是长江溯江而上最后一个深水良港,可常年通航万吨级船舶,中水期可通航2万至3万吨级船舶。

海螺集团:一路前行一路歌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在原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发展的基础上改制设立,并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宁国水泥厂筹建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当时建设的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两条生产线之一。1996年9月,宁国水泥厂兼并芜湖白马山水泥厂。1996年8月24日,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集团成立后,总部设在芜湖市。经过20余年的创业发展,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控股经营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两家上市公司,下属390多家子公司,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和20个境外国家、地区,经营产业涉及水泥制造、国际贸易、化学建材、节能环保新材料、工程建设、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营业收入和总资产双双跨过2000亿元大关,员工近6万人。集团连续16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019年7月22日,海螺集团以284.99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安徽本土企业中首批迈进世界500强,名列第441位。

机器人产业:长袖善舞争一流

仅仅数年时间,芜湖机器人产业蓄势而起,成行业翘楚。

作为国家级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依托自主创新突破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以及机器人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工业机器人整机、服务机器人、机器人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人工智能、特种装备六大企业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已集聚企业140多家,率先在全国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机器人本体全面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现代农机:耕耘沃野助丰收

作为安徽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芜湖现代农业机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近年来快速发展,已拥有涵盖整机、零部件、新型研发机构、农机租赁等整机及配套企业1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创新平台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以上新产品143个,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33个,集聚各类高端人才184人,基地企业的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位居中国农机行业前三强的龙头企业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农机行业,开发了小麦机、水稻机、植保机、大马力拖拉机等4种新一代人工智能农机产品;收购德国131年的老牌农机具品牌拉贝RABE,推动产业升级,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高品质的耕作方案,引领我国农业机械迈向高端智能化发展。

通航产业:一飞冲天展新姿

今年4月30日,芜湖宣州机场正式通航,为芜湖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增添了亮丽的一页。

近年来,芜湖市抢抓国家促进民航、通航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将航空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从无到有、从整机到部件、从初创团队到龙头企业的历史性突破。

作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芜湖航空产业园现已集聚150多家核心及关联企业,产业链条逐步完善,累计吸引包括通用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航空部附件、航空维修、航空材料等70多个核心及关联企业入驻园区,总投资额近400亿元。通航产业链核心企业自主创新,涌现出一批业内“单打冠军”:自主研发CA42机型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已基本完成TC取证步骤,打破欧美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全国产CA42机型核心部件在园区配套率将达到100%。钻石航发AE300生产线正在搭建,AEC2.0L适航取证进程加快,有望打破国内适航燃料油发动机零生产制造纪录;航瑞发动机成功搭载彩虹5大型无人机,装备全国首款舰载无人直升机首飞成功。

轨道交通:抢占“风口”赢先机

6月11日,芜湖轨道交通1号线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具备试运行条件,年内可实现开通初期运营的目标。

作为全国第40个获批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芜湖市一手抓制式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一手抓轨道交通产业培育——聚焦轨道交通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4年11月,世界500强中国中车与庞巴迪合资设立的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落户芜湖。芜湖市编制轨道装备产业基地规划,建设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目前,园区已落户企业13家,芜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壮大。

新型显示:构筑发展新高地

抢占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新风口。6月11日,芜湖市新型显示产业发展联盟成立,搭建新型显示产业链研发合作平台,共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新高地。新型显示为芜湖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稳健,已集聚包括长信科技、东旭光电、三安光电在内的企业40余家,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十三五”期间,芜湖聚焦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补链固链强链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上下功夫,逐步在新型显示装备、材料、器件、面板、模组等领域培育出了一批优质企业,由LCD平板显示发展到OLED微显示、柔性显示、大尺寸纳米银触摸屏等并举的多技术布局,在超高清视频、汽车显示模组等应用领域显示出广阔市场前景。

目前,芜湖长信科技连续多年入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ITO导电玻璃市场占有率超过五分之一、超薄液晶显示面板业务位居全国首位,并逐步拓展到柔性OLED智能穿戴等领域;芜湖东旭光电的液晶玻璃基板产能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映日科技的ITO靶材打破国外垄断,有力推动了靶材的自主可控;熙泰科技硅基OLED微显示器已投产,多项技术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华夏光电在超高清视频领域创新成果丰硕。

文字:本网记者 沈宫石 整理)


三抓三突出” 走深又走实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芜湖市坚持“三抓三突出”,采取一系列压实责任、严督实导的举措办法,推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抓规范,突出“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规范层层学。芜湖市委将党史学习教育列入每周党政联席通气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坚持“逢会必讲”“逢会必学”。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无为市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进行现场学习,邀请省委宣讲团来芜作专题辅导,示范带动全市县处级党组织开展专题学习982次,举办读书班120余场,发放参考资料70万册。二是规范指导学。对加强“六学”,健全“三项机制”作出规范性制度安排。印发《芜湖市党史学习教育“机关评学”实施方案》,拟定党史学习教育《“集体研学、领导领学、典型带学”方案》和《党员互学方案》,用以指导不同层级、不同对象的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学习针对性、有效性。三是规范宣讲学。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宣讲团、“举旗帜·送理论”基层党史专题宣讲市级宣讲团以及各类基层宣讲队伍,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开展党史专题宣讲活动。规范分层分类宣讲,针对青少年、非公企业党员、流动党员及老党员等不同群体,采取“百名校长讲红色故事”、上门上工地送宣讲、现场宣讲与“云端”宣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宣讲党史。利用“两微一端”开展网上宣讲,录制“举旗帜·送理论·学党史”党史学习教育网上大课堂等。

抓特色,突出“效”。把党史学习教育效果体现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落实在为民办事、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切实防止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两张皮”。一是围绕大局促发展。把学习教育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制定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双招双引”等一批政策举措,实现了一季度经济开门红;倡导服务企业“1%工作法”,通过实施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全市面上“综合施策”,千方百计帮企业降本增效,努力实现全市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创新推出政企“畅聊早餐会”,每周以特定主题或产业分类邀请部分企业家参加,搭建政企沟通平台。截至6月15日,“畅聊早餐会”已举办了10场,面对面了解38家企业需求,收集问题诉求51件,已解决10件,协调解决企业贷款2300多万元。二是聚焦民生办实事。梳理汇总“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801条,已完成328条,各县市区,开发区新增办实事项目709条,已完成582条。目前,已出台了改善就医服务十大举措,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和爱心托管“三心工程”,开展了“老年人助餐”试点,设立“菜蓝子”保供稳价平价专柜。三是创新形式显特色。各县市区、各单位立足实际,创新各类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火”起来。弋江区打造党史学习“弋”字品牌,开展“弋起学”“弋起读”“弋起做”等系列活动。鸠江区围绕“九个百”(百场读书班、百场党史宣讲、百场寻访红色印迹、百人红色文艺创作、百个党员驿站等)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芜湖市档案馆深挖红色档案资源,推出包括举办一个红色专题展、出版一套红色图书、开设一个“红色记忆”系列专版等在内的“十个一”专项活动。深化“青年大学习·一起学党史”“红领巾爱学习”等网上主题团课、队课学习,目前点击量超百万。发起“我为青年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红色寻访”主题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和“红色传承”志愿服务活动。

抓调度,突出“责”。对全市党史学习教育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列出目标要求7项,梳理工作事项36条,逐个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把“软指标”转化为“硬杠杠”。及时成立7个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穿插安排市级巡回指导工作。建立健全定期例会、“双周一报告、一月一调度”、现场办公、经验交流等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及时了解掌握全市面上情况,督促抓好工作落实。截至6月15日,印发了40期党史学习教育提示单,通过采取清单式管理,对阶段性学习任务、重点工作、注意事项实行跟踪反馈,对账销号,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1%工作法”助企增效

6月7日,芜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调研服务企业“1%工作法”实施情况,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1%工作法”是芜湖市委、市政府坚持党史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着眼实施双招双引“一号工程”,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积极落实党史学习教育“进万户、访千企、走百县、解十难”行动的创新举措。活动旨在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围绕企业的成本与利润构成,以集成、精准、务实的工作举措,最大程度降本增效,使提高企业利润率1%成为现实和长远追求,努力实现政府服务成效可量化、企业发展获得感可量化和营商环境优化可量化。

为推深做实“1%工作法”,芜湖市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围绕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利润影响因素,分别选取重点产业、重点行业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开展分类调研,深入剖析影响利润率提升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找准问题症结。每季度发布1次企业利润率综合报告或专项报告;建立监测预警企业库,各相关部门对口分别选取50户至100户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作为监测对象,实施动态监测、及时预警,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解决方案。对标一流改进,对标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从技术、能源、用工、物流、税费、融资等方面逐项找差距、查不足,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以提高利润率1%为切入点,谋划有针对性、实操性的工作抓手和举措。

目前,围绕提高企业平均利润率1%的目标,芜湖市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服务企业“1%工作法”领导小组,下设10个工作组,分别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确保重点企业“一企一策”、重点行业“一行一策”和市级“综合施策”落实落地、直达企业。在物流成本方面,重点推进“江海联运”,减少转运环节,初步测算每个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2000元左右;用工成本方面,鼓励企业加快“机器换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万工人每人每小时减少支出1元,节约用工成本5亿元;税费成本方面,全市1.7亿平方米工业用地,每平方米下调土地使用税3元,减缴土地使用税5亿多元。

念好“四字诀” 跑出“加速度”

无为市围绕“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四方面,念好“动、红、实、浓”四字诀,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加强党的建设、促进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加强组织领导,让学习教育全面“动”起来。无为市委坚持学在先、做示范,带头开展专题学习、深入基层调研、撰写理论文章,并赴新四军七师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接受教育洗礼,形成了以上率下、上行下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各镇各单位积极开展“红色无为”专题党课、重温入党誓词、“打卡红色”等特色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走实。

激活红色基因,让学习教育“红”起来。抓红色文化提炼,充分发挥无为党史“富矿”作用,深入挖掘新四军七师、渡江第一船等本土红色资源,组织编撰《新四军在无为》等书籍,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抓红色文化创作,策划制作红色视频,创作、编排革命题材庐剧《铁打的军纪》等剧目,制作《谁不说俺家乡好》等电视专题片。抓红色文化活动,特别推出“八个一百”党史主题系列文化活动,其中,“百场红色文体活动”中的纪念新四军七师成立80周年文艺演出,线上线下观众10万人次以上。抓红色人物引领,今年3月,邀请渡江英雄马毛姐回到家乡无为,为当地干部群众、少先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聚焦为民办事,让学习教育“实”起来。广泛征求意见“找难题”,建立市、镇、村三级“办实事”项目清单,全面开展“办实事”活动。截至目前,共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5大类27个小类641件重点事项,5000余件小微实事,涉及民生工程类、惠民惠农政策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类等,按照“化解一道难题、办成一件实事”,已解决408个重点事项。实施十项惠民行动,把“多年想办该办而未办成的事”办实办好。

加大宣传力度,让学习教育氛围“浓”起来。组建党史学习教育无为市委宣讲团和“举旗帜·送理论”基层宣讲队伍,唱响党史宣讲主旋律,使党史学习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社区、企业等最基层。创新开展“云宣讲”,在“智慧无为”手机台、“无为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讲党史·话初心”党史专题讲座“云课堂”、红色经典诵读等专栏。集中全市媒体矩阵力量,用好“报、台、网、微、端、抖、第三方平台号”,创作120个党史微视频等系列可视化产品,开启党史宣传教育“云”模式。“智慧无为”手机台开展的“濡须风云知多少”党史知识网上竞赛活动,参与人员1.25万余人。

红色教材,助革命薪火代代传

烈火铸魂、英雄肝胆壮山河的邱少云;英勇不屈的小萝卜头;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工农红军……26位小选手依次上场,激情演讲。这是近日芜湖市利民路小学举行“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比赛的一个场景。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利民路小学突出“学”“教”“做”一体化教育,认真做好“三落实”,激励广大师生从建党百年光辉历程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引导广大少先队员重温红色经典,回眸历史瞬间,致敬英烈人物,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悟思想守初心,落实一个“学”字。学校党支部做好党史教育规划,配好配齐“四本”教材,引导教师党员认真学习研读。开展“‘一三一’党史天天学”活动,即每天教师一分钟、晨会大队辅导员领学生三分钟、家长一分钟共同学党史。同时,深掘教材中的红色经典,用微党课的形式制作符合学生群体理解的红色教材。

明方向担使命,落实一个“教”字。该校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其中,党支部结合党日活动开展“走红色征程,学红色经典”活动,少先队开展“学党史,知党恩”少先队员讲党史故事比赛。该校还联合江湾社区举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观影实践活动,联合芜南社区开展“传帮带”红色宣讲活动,开展“长三角百佳校歌献礼建党百年”融媒体展示活动,以师生传唱校歌的方式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办实事开新局,落实一个“做”字。该校致力于为民服务,办老百姓心中家门口最优质的学校,切实解决“上学难,上好学更难”的问题,率先实施放心午餐、安心午休、爱心托管、暖心助困“四心工程”,仅参加爱心托管的人数3000余人,占比98%左右。

撰稿:本报记者 沈宫石



    相关新闻
走向复兴丨初心如磐 赤子情怀 开拓前进 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