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走向复兴·安徽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报道丨各地专版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7-01 07:58:23 责编: 刘东伟

滁州:红色热土 改革故乡

皖东滁州,毗邻江苏,襟江带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杰地灵。

滁州是红色的热土,滁州是改革的故乡。

革命战争年代,皖东曾是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以来安半塔、定远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东、路西根据地是新四军巩固淮南、发展华中的“桥头堡”,中原局三次会议、半塔保卫战、大桥攻坚战的功绩名垂青史,刘少奇、罗炳辉等人的故事传颂至今,人民群众与党和军队的鱼水深情延绵不绝。

1978年冬,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深夜秘密按下红手印,分田到户“大包干”,似一声惊雷,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从此,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激励皖东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不断改革创新,不懈追求进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从“扬子”登上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享誉大江南北,到全柴成为安徽省内燃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从在全省率先提出东向发展战略,到苏州工业园走出江苏后合作共建的首个园区落户;从天长秦栏镇以安徽的“温州模式”成为全省民营经济第一镇,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成为全国典型,滁州改革试验田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建党百年之际,回望滁州革命与发展的历程,最根本的经验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在皖东大地更加坚定,红色基因必将在这里代代相传。(罗宝)


滁州大事记

● 1949年1月,滁县地区全境解放,建立中共滁县县委、县政府和军事管制委员会。10月,各县先后成立人民政府。

● 1951年,毛泽东主席欣然提笔给滁县地委文工团(现为滁州演艺集团)题了“面向农村”4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皖东地区的题词,也是毛泽东唯一一次给文艺团体的题词,为皖东地区的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方向指导,也引领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70年过去了,尽管名称变了一个又一个,演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支光荣的文艺队伍一直秉承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在火热的农村基层实践中创作、排练,常年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等活动,把流动大舞台摆在群众家门口,把精彩节目唱到群众心坎里。

● 1956年1月19日,滁县与宿县两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61年3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蚌埠专区,重新设立滁县专区和宿县专区。

● 1978年冬的一个夜晚,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秘密按下红手印,首创农业“大包干”,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多年来,小岗村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指引下,始终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激发内生动力,种好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树立起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标杆,形成了新时代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2020年,小岗村总产值10.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600元。

● 1980年6月18日,中国扬子电气公司在滁成立,是由19家工厂组成的横向经济联合体。

“扬子江畔扬子扇,扬子美名四海传”的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1984年5月,敢想敢干的扬子人以向社会集资建厂的方式,组建扬子冰箱总厂,开始生产当时国内十分紧俏的电冰箱,同样走过了从拆解研究,到自主研发的艰辛历程。1991年,扬子冰箱成长为中国家电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扬子的广告1993年登上了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扬子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凭借敢于创造的改革精神,孕育出一个个优秀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善创新、能吃苦的企业家,成为皖东工业经济的摇篮。

● 1982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设立滁州市,为滁县地区所辖的县级市。

● 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滁县地区和县级滁州市,设立滁州市(地级),辖天长、来安、全椒、定远、凤阳、明光六县(市)和琅琊、南谯两区。

● 1998年10月,“全柴动力”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上网发行股票成功,成为滁州市及安徽省内燃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 2000年1月12日,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命名滁州市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至2020年已实现“六连冠”。 

● 2005年7月12日,滁州市通过《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奋力崛起的决定》,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和城镇化三大战略,加快融入南京都市圈,接轨长三角,推动滁州奋力崛起。2016年5月,滁州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如今,滁州市已成为长三角地区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正全力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板区、美好安徽先行区,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 2006年2月20日,安徽最大投资规模的煤盐一体化工业项目落户滁州市定远县。该项目总投资143亿元,是安徽“861”行动计划项目的“重头戏”,也是安徽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2008年5月26日,滁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滁城”建设动员大会,滁州城市框架拉开,一座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合宁间新型区域中心城市逐步建成,如今正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

● 2008年11月9日,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滁州盛大开幕,至今已举办了七届。

● 2009年11月6日,作为安徽省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随后,全国掀起学习沈浩热潮。

● 2010年1月12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的“一翼”成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站”。目前,滁州市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已获批建设。

● 2012年4月28日,苏滁现代产业园(2019年2月更名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滁开工建设。该园是苏州工业园区走出江苏省实行市场化合作共建的第一个开发园区,秉持“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建设思路,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园区配套日益完善,产城融合加速发展,目标打造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实践、安徽园区建设的新探索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目前已被授予“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称号。到2020年,中新苏滁高新区已引进项目200多个,确定总面积从最初约36平方公里扩区至77平方公里。

● 2015年8月份,滁州经开区智能家电基地成为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已拥有西门子、惠科、隆基乐叶、康佳、长电、立讯、扬子等国内外知名家电电子企业,产品种类齐全、配套完善、创新研发平台多。滁州智能家电集聚发展基地也是全国唯一集“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家电设计与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于一身的“国字号”家电产业基地,正全力打造千亿产业。

● 2016年3月1日,滁州明湖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总面积21.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大型综合性生态产业园和海绵城市的典范。

●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凤阳县小岗村考察,并在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总书记感慨地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希望“小岗村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这是继1998年9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之后,连续第三位中共中央总书记专程到小岗村考察。

● 2016年11月30日,定远县江巷水库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成为滁州市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总投资30.58亿元,水库总库容1.3亿立方米,主体工程总工期26个月,2020年底启动蓄水。  

● 2016年12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医改办在天长市召开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示范县(市)建设成果,推广典型经验,对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动员、再部署。

● 2017年12月1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总结交流会在天长市召开。 

● 2018年2月24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在滁州大剧院召开。

● 2018年9月29日,滁州市召开“大江北”专题调研推进会,深度谋划该市“大江北”战略建设规划,进一步推动对接南京江北新区、推进“大江北”建设。如今,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新型功能区建设和中新苏滁高新区发展已被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2018年12月18日,在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严俊昌颁发奖章和证书。

● 2018年12月30日,滁宁城际铁路一期工程在来安县汊河镇开工建设,二期2019年12月26日开工。滁宁城际铁路是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跨省城际铁路,项目总投资概算约165亿元,全长约54.7公里,在滁境内全长约46公里,预计2022年滁州段建成。

● 2019年,滁州市地区生产总值2909.1亿元、同比增长9.7%,总量位居安徽省第3位、长三角41个城市第25位、全国百强城市第92位,增速在全国百强城市和长三角41个城市中均居第1位。至此,滁州正式成为“安徽第三城”。

● 2020年,滁州以连续三年安徽省第一的成绩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实现一举夺牌、首创首成。自2018年2月全市上下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滁州市牢固树立创建为民、靠民、惠民的理念,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以冲锋的劲头、务实的作风、“绣花”的功夫,使基础设施、环境秩序、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升。3年来,滁州市累计投入600多亿元,改造提升城区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公共厕所,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貌换新颜”。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滁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学党史激发奋进力量

一次次热气腾腾、气氛热烈的学习研讨,一项项感人肺腑、发人深省的现场教学,一场场涤荡心灵、触及灵魂的党史宣讲,一桩桩解民忧、聚民心的民生实事……无论是在机关、在企业、在社区,还是在农村、在学校、在军营,党史学习教育正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皖东大地。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滁州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铺开、扎实推进、态势良好。 

强化政治自觉

高标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滁州市委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成立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副组长的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时间进行动员部署。出台了《中共滁州市委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意见》,细化制定《滁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坚持一张重点任务表、一幅月度任务图、一个督导清单和一套工作台账“四个一”挂图作战,梳理出31项重点任务,分解形成78项月度重点活动,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及时间节点。全市上下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全市的重大政治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为了让党史学习教育直抵老百姓心中,滁州市迅速组建党史学习教育滁州市宣讲团,4月下旬完成了各县(市、区)首轮集中宣讲。随后全市“举旗帜 送理论”的1000多场党史专题宣讲铺天盖地推广开来,不断推动理论宣讲“飞入寻常百姓家”。

5月13日,滁州市委书记许继伟来到南谯区银花街道参加“永远跟党走 亭美先锋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要求各级党员干部积极认领“微心愿”,上门送温暖,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急难愁盼”。与此同时,全市各级党组织、党员、志愿者纷纷上街、下村、入户,开展各种形式的为民办实事活动。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一场场思想洗礼犹如及时雨让皖东大地焕发勃勃生机,为滁州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抓特色重实效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3月18日,由滁州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明办等单位共同举办,由2000多名党员干部群众集体拍摄的快闪视频《初心》,经50多家主流媒体重磅推出后引发全网传播热潮,浏览量突破2000万。快闪视频呈现的天长抗大八分校、大包干纪念馆、皖东烈士陵园、藕塘烈士陵园等红色地标,竞相展现滁州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新活力。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市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以小岗村、抗大八分校等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体,按照有场地、有展览、有讲解员、有规范讲解词的“四个有”标准,命名了首批27个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全市党员干部就近就便开展学习参观、祭扫宣誓等活动。琅琊区建好用好“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等10个社区党史教育主题馆,今年以来累计接待人数已超1.6万余人次,实现了党员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学党史”。天长市组建千秋红“五老”、向日葵“五青”、新农人“百姓”等7支党史宣讲队伍,打造“一刻钟宣讲”“一小时巡演”“一分钟视频”3个党史宣讲品牌,让党史学习“接地气”。来安县投入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对半塔保卫战旧址和大刘郢新四军二师师部旧址、少奇楼等革命旧址进行维护升级,全力打造融馆、塔、堂、墓、园一体的来安红色教育阵地。滁州市委网信办还创新建设“e心向党”数字党建平台暨“E时光”书屋,运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把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党史教育资源。 

突出热在基层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滁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化拓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网格、听民声、办实事”,让群众在滁州生活更舒心;开展千企大走访、“问题帮办、助企发展”等活动,全力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让企业在滁州发展更暖心,真正把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务实举措。

滁州市文明办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抓手,深化培育“文明实践日 快乐星期天”活动品牌,筹办第二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发挥“德耀亭城”道德模范志愿服务队伍作用,引导更多党员干部开展便民关爱行动。市公安局集成户政、治安、交管、出入境等业务,打造公安“综合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实施“无犯罪记录证明”网上申办,通过“皖警便民服务e网通”实现居民身份证业务“网上办、零跑腿”。市住建局加快推进光明园、凤凰三村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积极推行加装电梯适老化改造,确保改造后的老旧小区“灯亮、路平、管线齐、下水畅、环境美”。市企业服务中心坚持政策“送上门”,梳理汇总适用于本市企业的惠企政策32篇675条,编印《惠企政策一本通》,建立一条囊括商协会、座谈会、官网、微信公众号、服务热线等在内的立体化企业诉求反映渠道,实现把握企业需求更精准、聆听企业呼声更便利、解决企业问题更顺畅。

截至目前,各地各单位已形成的项目清单达900多项,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振兴、改善民生、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社会治理等5种类型,首批梳理市级重点项目52项,均明确了项目内容、服务对象、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办理进度等内容。一桩桩发展要事,一件件民生小事,在党员干部的用心用情用力下迎刃而解。

“楼道板凳议事会”听民声解民忧

前不久的一天傍晚,滁州市琅琊区龙池花园小区11栋2单元居民楼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居民议事会正在举行。龙池社区干部、11号楼居民代表、小区业委会负责人、物业公司及阳光社工中心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关于本楼栋的大小事宜,让居民的问题有处讲、有人听,群众的忧愁能解决。

议事会一开始,龙池社区党委书记孙涛就上一次议事会所收集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予以公布,11件问题中有10件得以解决,居民表示很满意,特别是公交车路数增加、活动场所不够等问题的办理切实解决了居民的大问题。随后,孙涛请大家畅所欲言,就目前本楼栋所存在的新问题逐一提出,现场将给以一一解答。楼道卫生和安全、电动车充电难、高空抛物、管道维修、文明养犬、生活缴费、外墙墙皮脱落……一件件议题在大家的讨论协商中,渐渐理出了解决方法,由孙涛一一答复。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阳光社工中心的社工认真作了记录,告诉大家后续将联系相关部门共同跟进,尽快拿出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听民声、解民忧,龙池社区“楼道板凳议事会”根据各个楼栋的特点,积极引导居民协商自治,将社区管理与建设以议事会的形式搬到居民家门口。“今后,社区将继续坚持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定期在各个楼栋组织召开楼道板凳议事会,与居民真心交流,倾听民意,真正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孙涛介绍,希望通过楼道板凳议事会制度,激励大家以楼道为家,发挥社区主人翁的精神,从自己做起,从家庭着手,从楼道起步,借文明城市创建的东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建设美好社区出一份力。

提高效率 便民保平安

定远县省级炉桥盐化工业园化工企业较多,危化品准购、公路运输通行证许可办理中来回奔波、审批环节较多、办事效率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定远县公安局深入调研,决定在危化品许可审批服务中,采取简化流程、全程网办、上门查验、就近发证等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办事难题。今后,申报企业无需提供纸质审批表,在其公司内即可申报,通过互联网查看审批进度。此前见面审批约需一个工作日,如今半小时内即可完成网上审批。此外,当地交管部门每周不低于1次前往炉桥盐化工业园区,集中上门办理危化品运输许可,即时发证。

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事做起,定远县公安局坚持“五个推行”打好为民服务“组合拳”,做到“窗口不打烊、审批网上办、联办破小案、服务再延伸、联企又连心”,推深做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针对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的困扰,该局全面推行派出所服务窗口“365天不打烊”工作模式。新模式实行以来,该局共办理身份证6571人次,其他各类户籍业务7617起。推行“一企一警”措施,选取112名带“长”、有责任心的民警作为企业联系人,为全县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公安服务环境和法治保障环境。此外,该局推行派出所自侦刑事案件联办机制,将26个派出所划分为5个片区,按片区分别组建“联办队”,实行不集中办公和案发后“1+N+X”的联合侦办模式,持续加大对传统侵财类案件的打击力度,致力于破小案护民安。目前,各联办队共破案6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挽回损失60余万元,群众一致拍手叫好。定远县还将交通违法非现场处罚、车驾管业务下放至派出所,除城区派出所外,对未派驻交警中队的16个乡镇派出所及2个综合警务站,全部下放非现场交通违法处罚权限。

“服务提优”增强幸福感

“以前下雨没地方去,现在家门口就有读书看报的好地方……”近日,家住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梅铺社区祥生艺境山城小区的老人纷纷为不久前投入使用的“红色驿站”点赞。

走进红色驿站里,饮水机、雨伞、免费口罩、应急医用箱、针线包、手电筒、五金工具箱及桌椅等一应俱全,全天候提供充电、热水、饭菜加热、WiFi、空调等12项服务,内设红色书吧、志愿服务站、儿童娱乐等功能区,还设置有“失物招领墙”,驿站实行党员干部带班制度,配备专职人员1名。目前,该红色驿站利用“主题党日”“我的政治生日”等,为小区一线工作人员和村居群众提供了健康义诊、爱心义剪、法治宣传教育等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成为党群工作的联络站、帮扶解难的服务站、加油赋能的充电站。

南谯区启动城市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提优活动,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接受红色教育,打造“红色驿站·幸福家园”党建品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区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打造社区家门口党性教育馆4个和网格“红色驿站”24个,作为网格党支部宣传教育党员群众的主阵地,发挥社区大党委统筹作用和成员单位轮值作用,58个成员单位纳入“红色汇治”智慧化平台管理,组织党员共同开展活动。开设“红色讲坛”,组织老党员、优秀党组织书记、先进模范人物等80余人到街道社区上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该区还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坚持单位联网、干部联户机制,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网格听民声、办实事,集中开展“圆梦微心愿”活动,目前已达成心愿1000多个。南谯区还综合运用好“红色汇治”智慧化平台和全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期工程,采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方式,分层分类进行处理,有效解决基层治理难题1.33万件。

撰稿:本网记者 罗宝 本网通讯员 施璇 徐礼超 张胜方 杨读俊)



    相关新闻
走向复兴丨初心如磐 赤子情怀 开拓前进 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