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初心启航 薪火传承
安庆是一块流淌着红色记忆的土地。1923年,中共安庆支部诞生,这是安徽创建最早的城市党组织;1926年安庆的党、团组织书记杨兆成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英勇就义,成为安徽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1931年,王步文成为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岳西县河图镇重建,随后在鹞落坪创建根据地,转战鄂豫皖3省45县,有力支持了主力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翻开安庆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红色精神耀眼夺目;追寻宜城大地的红色足迹,红色资源灿若繁星。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从这里带着初心启航,用大无畏牺牲精神建立卓越功勋。
烽烟远去,精神长存。留在红土地上的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红色旧址,都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走进王步文故居,共产党人的初心映衬在他留下的一段段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探访中共安庆建党会议旧址,才知点燃红色薪火的非凡意义……
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推动新时代安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新时期,安庆传承红色精神,聚力绿色发展。一方面狠抓长江大保护,并以林长制、河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升级。如今,在这片广阔的红色土地上,一幅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洪放)
安庆大事记
风展红旗如画: 安庆解放
1947年8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随着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安庆境内各县城解放战势如破竹地全面打响。各县解放后全力以赴地开展了支援大军渡江工作,为大军渡江作战提供了必要保障。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中原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3月,二野、三野先遣兵团开始分路南进,随着解放军席卷江淮,相继解放今天安庆市下辖各县的绝大多数地域。其时,龟缩在安庆的国民党军队有第46军174师、234师第707团和怀宁县自卫大队等部。他们以174师师长吴中坚为城防司令,负隅顽抗,妄图阻滞人民解放军渡江。
二野司令员刘伯承运筹帷幄,作出解放安庆的局部问题必须服从渡江战役的全局的指示。据此,二野3兵团11军停止进攻安庆,采取“围敌于城,迫敌就范,积蓄精力,专注渡江”的方针,钳制安庆守军,掩护渡江。4月21日至22日,解放军在安庆沿江各县强渡长江成功。安庆守军吴中坚部处于绝望之中。22日午夜,国民党怀宁县长钱镇东接受策反,率县自卫大队投诚。安庆城解放。至此,安庆全境解放。
敢教日月换新天:
安庆的社会改革
1949年,随着安庆各县解放和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和地方部队迅速占领城镇和乡村。为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和接管城市,1949年3月下旬,安庆市军管会、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机构在集贤关外徐家大屋组建。4月23日,安庆市军管会(隶属皖北军区领导)、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安庆市警备司令部等正式成立。继之,成立了中共大观、集贤、枞阳、中心4个区委和区人民政府。各级党政军机关建立后,在市军管会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开展了系统的城市接收工作。
面对解放初期安庆地区范围内严峻困难的局面,为了顺应安庆人民迫切期盼尽快彻底摆脱深重的苦难、迫切期盼社会安定的呼声,更好地完成“建设安庆”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在接管城市的同时,安庆各级党组织还发动群众在城市和农村进行了多方面的民主改革和社会改造。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扫除各种社会弊病的斗争,开展禁毒、禁娼、禁赌等运动,荡涤了各种社会痼疾,树立了全新的社会风尚。
翻身农民把歌唱:
“翻身合作社”
1953年,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开明义带领桐城县石河乡大汪庄农业生产合作社贫苦农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生产得到飞速发展,后改名为翻身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爱国增产奖。
省委农工部撰写《翻身合作社一年翻身记》调查报告报送中央。1955年7月,毛泽东挥笔作了批示。翻身农业生产合作社随着毛泽东的批示声名远扬,成为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
毛泽东两次视察安庆
1953年2月20日晚,毛泽东乘坐“长江”号军舰到达安庆。2月21日拂晓,在安庆港3号码头,毛泽东在军舰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次日上午,毛泽东接见地委书记傅大章、市委书记赵瑾山,在听取汇报的途中,毛泽东指示,要像治理黄河一样,设法把长江控制住。下午,毛泽东乘坐军舰前往南京。毛泽东这次视察安庆,要求党政领导做人民的公仆,走群众路线,搞调查研究,全心全意地造福人民。
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再次视察安庆。当天上午,毛泽东乘坐的“江峡号”轮船驶至安庆西南的杨家套江面。同5名青少年在长江畅游40多分钟后,毛泽东在罗瑞卿、张治中、张云逸、谭震林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上岸进行视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毛泽东亲临视察安庆,并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安庆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有力地推动了安庆各项事业的发展。
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
1976年,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成投产,填补了安徽省石油工业的空白。1976年11月,炼油厂建成投产,1978年12月,化肥装置投产成功。
桐城乡镇企业“一枝花”:
推销员模式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79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后,桐城县委迅速恢复和发展社队企业,社队企业勃然兴起。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下达后,桐城县委决定把端正推销员形象,建设推销员队伍作为发展乡镇企业的突破口。
当地推销员们凭借“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创造出现货推销、集团推销、订货会推销等一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1985年,桐城县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全省“排头兵”,实现产值2亿多元。
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领跑”全国
20世纪80年代初期,安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领跑”全国,中央及省委主要领导胡耀邦、万里等多次批示加以肯定,由此推开了安庆、安徽乃至全国集体经济发展的局面。
林业“三定”下全省第一个林业承包大户
198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稳定山林权,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安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稳定山林权,划归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林业“三定”工作。
1983年7月,潜山县逆水公社合明大队储浩川,承包大队林场、山场10700万亩,成为全省第一个林业承包大户。
举办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举办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文艺搭台、经贸唱戏”。1992年10月6日至12日,以“团结、合作、繁荣、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举办。后发展成为“国字号”文化节庆活动、全国性戏曲展演平台,成为展示安庆形象的靓丽名片、扩大对外交流的开放窗口。
安庆首获“国字号”荣誉称号
2001年,安庆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安庆获得的第一个“国字号”荣誉称号。
邓稼先、叶笃正分别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9年9月,安庆籍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安庆籍中科院院士叶笃正荣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的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
安庆迈进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速
2015年通车的宁安高铁,标志安庆迈进高铁时代;2016年通车的望东长江大桥,实现县县通高速;2016年通车的外环北路,是国内首例纯公益性PPP市政项目,也是安庆市首获全国最高质量奖“鲁班奖”的城建项目。
脱贫攻坚战的“岳西样本”
2018年8月,岳西成为全省首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主要做法和经验入选全国2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典型案例。随后的两年里,潜山市、宿松县、太湖县、望江县相继高质量“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去年底,全市37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7.63万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文字:中共安庆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提供)
深耕红色沃土 赓续精神血脉
近日,筹备多时的“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在潜山市烈士陵园开展,该陈列展共分星星之火、红旗漫卷、中流砥柱、胜利旗帜4个部分。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实物展品,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展陈方式,全面系统展示了潜山党组织的产生、发展、壮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夺取全面胜利的宏伟史实,成为潜山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此外,围绕“一园两线多点”的红色旅游布局,以红源潜山革命历史陈列展、烈士陵园为中心,潜山市还推出水吼—五庙、黄柏—官庄两条红色旅游线路,大力开展“学党史、游家乡、看变化”红色教育活动。
安庆是一方红色沃土,这里是安徽第一个城市党支部的诞生地,是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同时也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乡……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庆市结合本地实际,挖掘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学习教育中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以党史激发奋进之力。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需要在学习教育的形式手段上不断创新。安庆市利用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推出“最忆党旗红·百场红色安庆大家讲”系列宣讲,邀请老红军、老战士、革命后代、志愿者等,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基层,采用现场面对面宣讲、云端推送、全媒体直播等方式,通过大家讲,讲给大家听,把安庆的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典型人物宣讲起来、宣传出去。4月下旬宣讲活动启动以来,在安庆一中、独秀园、“两邓故居”、王步文故居等地,已开展多场宣讲报告,吸引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
“党史学习教育既要接地气,又要冒热气,还要聚人气。”安庆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胡国正介绍,结合本地特有的戏曲优势,安庆市一方面联合再芬黄梅艺术剧院,组织开展“艺术党课”进校园活动;另一方面立足黄梅戏,发挥剧团优势,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党员先进典型等,重点推出《邓稼先》《鸭儿嫂》《蝶恋花》《献船》等党史题材优秀黄梅戏舞台剧,同时编排小戏小品、曲艺等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形成18台推荐作品,生动形象地宣传党史。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庆市迅速掀起学党史的热潮,安庆市委始终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市委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先后7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议等,传达学习中央及省委会议文件精神,从严从实抓好全市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实施。同时,安庆市委常委会还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带头强化理论武装,为全市上下做出了表率,引领全市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最终应体现在办实事、开新局上。安庆市上下积极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进力量,一面把为民办实事与全市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紧抓高质量发展;一面利用多种平台广泛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问题线索,以“清单制”为抓手促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办实事”项目清单387个,制定便民服务措施819项,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550件。
交通为民解烦忧
自4月起,安庆市“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诚信考核”和“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换发、补发”业务开通“掌上办”服务。驾驶员可通过“皖事通”App的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搜索对应事项,获取详细办事指南,填写相关信息即可提交申请。申请人办理业务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不见面”办理,极大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之前这些事项都需现场办理,到了周末或者工作人员下班驾驶员就无法办理了。道路运输驾驶员工作时间不固定,线上办理能为他们减少‘多跑路’的麻烦。”安庆市交通运输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朱天臣介绍。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安庆市交通运输局围绕出行难、办事难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首批清单中有集中整治农村公路重点挂牌路段的安全隐患,实施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护长效机制,实现普通货运从业资格证“全程网办”等12件实事。目前,“掌上办”服务等4件实事已基本完成,其他8件正在推进中。
此外,该局持续深入排查解决交通民生问题,集思广益、开门纳谏,听取各方意见建议,重点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群众出行满意度、关爱特殊群体出行等方面,持续更新“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相关征集活动也将持续到今年底。
税务上门,主动解企难
“这800万元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近日,看到“税融通”贷款及时到账,安庆吉港白鳍豚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柯崖明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3月份,怀宁县税务局月山税务分局在走访吉港白鳍豚水泥公司时了解到,该公司想扩大生产规模但资金短缺,于是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商讨解决方案。“我们查询到该公司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决定帮助其申请‘税融通’贷款。”月山税务分局局长陈宏介绍说,“税融通”是将纳税信用转化为企业融资资本的一种贷款方式,金融机构根据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其提供一定数额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
连日来,怀宁县税务部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动到企业问需求、送服务,并依托税收大数据解决企业难题。截至目前,该部门已针对新兴企业列举风险点27个、协助7家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融资3900余万元、帮助5家企业打通了上下游供应链、向6家企业制作并下发了《涉税信息个性化提示函》。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辖区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精准推送惠企政策,确保企业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同时健全问题处理机制,务求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怀宁县税务局局长曹明说。
医保网上办,居民少跑腿
“以前帮父亲代办慢性病卡时,不仅要到医保服务窗口交材料,办理周期也要一个多月,现在全程网上操作,省时省力!”太湖县晋熙镇居民孙阿姨患有高血压,最近通过太湖医保网上办事大厅10天就成功办理了慢性病卡,不禁感叹现在医保业务办理的高效便捷。
今年5月底,太湖医保网上办事大厅正式上线,该平台集慢病申请、异地备案、医保政策查询、公众互动等多功能于一体。居民只需关注“太湖医保”公众号或进入“皖事通”平台找到太湖医保网上办事大厅就能办理业务。
“借助该平台,我们还改进了慢性病评审流程,由过去每月固定评审一次优化为参保人网上申请、专家即时评审、结果短信通知的评审程序。”太湖县医保服务中心主任汪朝晖介绍说,截至目前,通过太湖医保网上办事大厅,有232人办理慢性病申请、165人办理异地就医转诊备案、12人办理异地安置。
为确保网上办事大厅真正便民惠民,该部门对全县医保专家及医保业务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此外,还在定点医药机构及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开通了医保业务协助服务端,帮助老年人办理医保业务。
“幸福”晾在衣架上
桐城市龙眠街道王墩社区东南安置点一期A区是一个棚改安置小区,许多居民习惯在户外绿化带拉绳晾晒衣被,“乱晾晒”现象是社区长期以来的一大难题,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也影响了社区整体形象。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该社区从群众的角度出发重新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社区党总支积极沟通协调下,近日该社区得到共建单位桐城市实验中学办学集团资金支持,安装了“便民晾衣架”。
社区党总支从居民生活日用便利性、功能性方面出发,充分征询党员、居民代表多方意见,结合小区实际情况,社区在晾衣架的选址、选材、尺寸、样式上都做足了功课。“便民晾衣架”由结实的铝合金管组合而成,这样的“便民晾衣架”共安装了9处,花费3000余元,以往私拉绳线和占用绿化、公共器材等不文明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阳光下居民满意的笑脸。
“有了晾衣架,晾衣服、晒被子方便了,社区这可是干了件大好事!”提及新装的晾衣架,家住14号楼的陈阿姨高兴不已。
“社区将充分发挥共驻共建单位优势,继续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学史力行’带领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群众办实事,以实践行担当。”王墩社区党总支书记江子房表示。
义务摆渡服务“颗粒归仓”
“要不是党员干部安排渡船帮我们运送粮食,今年要白干了。”看到自家的小麦顺利地运回,宿松县复兴镇中棚村江洲新区村民叶映峰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中棚村江洲新区旧址位于同马大堤圩外,每到汛期,这里江水暴涨,房屋田地被淹没,直到1998年才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新址。村子虽搬迁,但是村民们舍不得旧址肥沃的土地,仍在那种植庄稼。
眼下正值夏收时节,可是接连的阴雨天导致江水暴涨,淹没了同马大堤通往旧址的唯一陆路,村民们无法去那里收割小麦、油菜。要抢收,必须将收割机和货运车辆通过水路送到旧址进行作业,然后再将粮食运回。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复兴镇决定启用渡船义务摆渡,解决村民们燃眉之急。针对渡船实际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该镇通过多方协调和谈判,向九江航运公司临时租赁了大型轮渡船帮村民们运送小麦。如今,江洲2万余亩小麦已全部抢收完毕。
此次抢收,复兴镇共组织镇村干部200人次参与渡口秩序维护,运送收割机和货运车辆1000余台次,抢收小麦1700余万斤,用实际行动增加了群众的幸福感。
(撰稿:本网记者 洪放 本网见习记者 陈成 本网通讯员 汪向军 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