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离离之原绽芳华
宿州!一片传承红色基因的英雄热土,一座充满朝气和梦想的活力之城。
古往今来,这块“九州通衢”的战略要地谱写过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的英雄们在这片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这里开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胜利号角。
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突出的资源禀赋、勤劳勇敢的人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奏响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当年白居易笔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离离之原,如今不仅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书法之乡、文学之乡、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马戏之乡、烧鸡之乡、山芋之乡、泗州戏之乡和观赏石之乡,还是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桂冠的新兴之城、魅力之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厚积薄发的宿州,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大舞台崭露头角,华东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亚洲最大的CG动画集群渲染基地、中国五大量子通信节点城市之一,无一不显示出强劲实力;奋发有为的宿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步伐不断加快,“一城两区三基地”的蓝图徐徐展开,全体宿州人正奋力开创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宿州的新局面。
让我们展开新中国成立以来宿州的壮美画卷,一睹宿州的发展历程,聆听宿州的奋进足音。 (何雪峰)
宿州大事记
● 1949年冬,宿州成立第一家国营贸易公司——光华贸易公司。
● 1951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复置宿城市,隶属宿县专署。
● 为彻底解决皖北地区水患问题,1966年10月14日,国务院批复新汴河工程建设,1970年5月竣工。新汴河工程采用“洪涝分排、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各走各路”的治水新理念,历经三冬四春,前后约100万民工和技术人员参与新汴河工程。新汴河工程的完工,彻底解决了豫东、皖北、苏北1000多万人长期饱受水患灾害问题,成为中国治水工程上的一大创举,留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治水、团结奉献”的新汴河精神。
● 1972年8月3日,《安徽日报》刊发长篇通讯《白衣红心李月华》,报道泗县乡村医生李月华的感人事迹。李月华,女,1938生,江苏宿迁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小时随父亲过着漂泊行医的生活,后定居泗县,先后在泗县草沟、丁湖公社医院工作。李月华工作负责,和蔼可亲,十几年如一日走村串户为农民看病防病,视病人如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她处处为病人着想,医院里的病房不够,她就腾出自己的房间和床铺,把病人安排到自己家里住宿和治疗,群众亲切地把它叫做“家庭病房”。1971年8月31日因坚持抢救垂危产妇,劳累过度,引起严重脱水和酸中毒,不幸以身殉职,时年33岁。她短暂的一生,是全心全意把健康和幸福送给人民的一生。中国共产党宿县地区委员会根据李月华生前申请,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继《安徽日报》之后,《人民日报》也长篇报道了李月华的事迹。
● 1977年,宿县地区师范学校改为安徽大学宿县地区师范专科班,该校于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宿州师范专科学校。
● 1983年10月,省内第一座采用合成胶粘剂加固的宿州市新汴河大型双曲拱桥作业工程完工,屹立于汴水之上。
● 1984年3月15日,安徽省皖北矿务局在宿城建立。
● 1985年9月,正式开办宿州调频广播电台,呼号为“宿州人民广播电台”。
● 1999年,中共宿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省辖宿州市正式挂牌成立。宿州“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通运行。
● 2007年,粮食总产74.4亿斤,居全省第四位;油料总产24.2万吨,居全省第四位;棉花总产5.6万吨,居全省第三位;肉类总产48.59万吨,占全省12.0%,居全省第三位;蛋类总产24.6万吨,占全省18.9%,居全省第一位。
● 2008年,宿州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并率先在全国创新试点“人地挂钩”模式,连续19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 2009年9月,全球排名第二的鞋业巨擘——百丽鞋业在宿州奠基开工。
● 2010年,埇桥区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次年又被批准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 2010年12月3日,国产“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宿州测试点的最高运行时速达到486.1公里,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 2011年,中国第一代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世纪互联入驻宿州,建设华东最大的大数据中心。紧随其后,华为、浪潮、腾讯、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数十家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蓬勃发展。
● 2012年,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启动试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模式连续多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宿州被纳入中原经济区规划范围。
● 2012年5月至12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故道泗县段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凹槽、柱洞及古人脚印等遗迹,并出土一批唐宋时期的陶瓷器、骰子、围棋子、铜钱、铜镜等珍贵文物。通过考古挖掘证实,通济渠故道泗县段在历史上未经过大的改造,基本保持通济渠河道的最原始风貌,是全国目前唯一有水的“活运河”,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文化价值。
●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安徽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长180公里(其中有水河段约47公里,无水河段约133公里),宿州市境内长141.5公里。宿州市泗县境内保存有一段长约5.8公里运河故道,是隋唐大运河的活态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至今水清堤绿,保持着原始风貌。
● 2014年9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建安徽宿州——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
● 2015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复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挂“安徽宿州现代制鞋产业园”的牌子。
● 2016年初,埇桥区政府与安徽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及农业银行宿州分行在全国率先共同推出了“劝耕贷”。2016年底,财政部向全国推广宿州首创的“劝耕贷”模式,这标志着宿州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领域走出了新路径。
● 2017年4月1日,《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正式施行,它有效改变了过去依靠行政命令推动农村垃圾治理的做法,形成了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近年来,宿州市地方立法权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相继出台《宿州市城镇绿化条例》《宿州市市容治理条例》《宿州市农村垃圾治理条例》《宿州市采石场修复条例》《宿州市公园条例》《宿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宿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宿州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条例》等。
● 2018年度,宿州市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和驻村工作队做法,被国务院办公厅总结推广,并写入“脱贫攻坚三年计划”。
● 2018年12月9日,宿州徐州两市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在原埇桥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上建设宿徐现代产业园,力求打造一体化发展“桥头堡”。
● 2019年10月15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标志着宿州正式加入长三角“朋友圈”。
● 2019年11月30日,总投资25亿元的徐宿快速通道——符离大道建成通车;2020年1月20日,G206国道902省际直达公交开通,标志着我省首条城际公交班线开通运行。
● 2019年12月,埇桥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考核验收,被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 2020年,四县一区全部摘帽,3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1.2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是安徽省唯一连续4年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的省辖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 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首创首成,群众满意率稳居全国前列。阿里巴巴长三角首个“数字农业产业带”落地宿州,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赋能步伐加快。宿州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带和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千亿级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努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被列为全省唯一的交通运输物流试点市。
● “十三五”期间,独具宿州特色的改革发展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宿州在全省率先启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率先出台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措施,实行“三权保障”“五有并轨”,户籍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第一单花落宿州市埇桥区,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县区,埇桥区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农民意愿、富有皖北特色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的新路。“十三五”期间,宿州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8个百亿元台阶、总量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
● “十四五”开局之年,结合地方实际,宿州市确立了“一城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一城”即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两区”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三基地”即长三角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文图:本网记者 何雪峰 整理)
宿州:以“办实事”推动开新局
“图书馆办到了市民身边,圆了我们多年的梦。”在宿州市图书馆埇桥区沱河街道分馆,居民周宇陪着母亲挑选图书。这家分馆藏书近5万册,丰富了周边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党员干部深入群众,摸清群众所思所盼,力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沱河街道负责人说。
宿州市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惠及民生、推动发展上彰显学习教育成果,确保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办好群众眼前的急事
开好安全稳定新局
6月11日一早,萧县黄口镇杨阁村胡德思老人来到“群众说事点”。“俺家小麦已熟透,可现在收割机忙不过来。”老人焦急地说。“大爷别慌,我马上联系收割机去您地里。”“说事员”陈毛妮送上了“定心丸”。“说事点真好,老百姓遇到烦心事,说一说就能解决。”胡老汉竖起大拇指。
“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标尺。”今年,宿州市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准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截至5月底,广大党员干部累计走访群众77801人次、企业8421家,共受理办事需求131.95万件,办结110.03万件。
市委、市政府将办证难、停车难、住房安置、异地购药结算、学生营养改善等群众普遍关切的现实利益问题,纳入重点民生项目清单,集中精力调度解决。围绕房地产“办证难”,宿州市采取“一楼一策”、容缺办证、并联审批等方式,集中解决了一批遗留问题;埇桥区搭建邻里广场、“埇爱·邻里”集市、红色物业“三大平台”,积极回应群众“问事”,让群众有地方“说事”,找准群众需求“办事”;砀山县积极开展“美好砀山我建功”,最大限度“减证便民”,由原来的承诺办结时限5.16天压缩至现在1.7天。
办好群众关心的大事
开好民生改善新局
“学党史,办实事,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开好民生改善新局,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宿州市委负责同志说。
宿州市水利局抢在汛期前,加快推进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各流域排涝能力,确保汛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埇桥区围绕完善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完成城区一般街巷改造61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所;对城区11个街道150个住宅小区实施雨污分流改造,目前已完工71个;着力推进银河一路上跨京沪铁路立交工程建设,极大缓解市区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砀山县将1837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平台管理,3个服务大厅、47家窗口单位纳入“好差评”评价系统,政务服务好评率达100%。灵璧县全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2021年农村公路养护计划包括大中修工程47.65公里,总投资1748万元;预防性养护工程124.8公里,总投资993.2万元。泗县组织开展“送岗暖民心”活动,联合50余家企业为全县务工人员提供1000余个就业岗位;积极推进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已交付6个棚改安置房项目,确保余下5个棚改安置房7月份按时交付。
办好群众盼望的好事
开好经济发展新局
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宿州市多个园区组建了“双招双引”“营商环境”“为民服务”“文明创建”“园区建设”“园区和谐”“生态环保”等党员先锋队,为园区企业解决了一批实际问题,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宿州市加快推进“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培育建设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点。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有序展开“一中心四平台”建设。着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以灵璧全国新型城镇化示范县为突破,加快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以全国重要的云计算大数据基地为引领,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建设长三角区域现代物流基地,建设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一港十中心”。高位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势特色产业带。今年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504.3亿元,同比增长16.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2.4%,居全省第2位。其中,埇桥区GDP经济总量达171.86亿元,增速为14.9%,位居皖北第一。
老旧小区“改”出新风貌
“从前,我们小区脏乱差,特别是各类车辆乱停乱放。改造后的小区变漂亮了,管理更规范了,居民心情也愉快了。”宿州市埇桥区南关街道建行小区居民杨女士说。
这个小区建成年代久,基础设施薄弱,停车难、充电难、屋面漏水等成为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埇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南关街道逐户宣传、逐户调研,设计人员根据业主意见做改造方案,再通过多种形式征求业主意见。“改不改,居民说了算;怎么改,居民提意见;好不好,居民来评判。”南关街道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满足居民生活实际需求的同时,打造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重点。今年,建行小区的健身休闲设施逐步完善,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营造了和谐健康的生活氛围。
“红色物业”温暖居民心
“大家可以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提出意见。”在宿州市埇桥区东关街道北苑小区A区,红色物业项目经理王乐正在同辖区内居民交流,利用一周一次的“项目经理接待日”,走进群众中间。
“辖区范围比较大,我们平常听到群众的声音有限,为了更好地助推小区治理,我们专门建立‘项目经理接待日’这种机制,为的就是能更清楚地了解群众的想法,共同把小区给治理好、管护好。”王乐说。为高效解决业主反映的问题,“红色物业”定期开展“项目经理接待日”活动,推动“红色物业”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今年以来已开展“接待日”活动48次,搜集小区居民意见540余条。
为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红色物业开展“跑腿送到家”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统筹小区服务力量,充实志愿者队伍,组建“跑腿团”,开展为业主拎菜、免费快递送到家、帮助行动不便业主解决困难等活动,切实把物业服务做到居民的心坎上。
服务零距离 便民不打烊
在宿州市埇桥区沱河街道,居民只需点击手机扫一扫,便可在“沱河小事通”微信小程序上传图片、视频等,及时向街道反映困难和问题。小程序后台工作人员会按照问题类型,及时将各类问题流转至相关负责人处,大大提高了干群沟通效率和群众办事便利度。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沱河街道创新服务手段,开发了“沱河小事通”微信小程序,为广大辖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绿色通道”。“群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服务。接到居民反映的问题后,我们会及时组织网格员和志愿者到实地查看并及时解决问题。”沱河街道宿东社区一位负责人说。在三十三工程处小区,记者看到几名网格员和志愿者正在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他们分工明确,有的疏通下水道,有的清除屋上的杂草,还有的在维修楼道的照明灯,忙得不亦乐乎。“不用出家门就可以向社区反映问题,并且能得到及时解决,真是太方便了。”小区居民高兴地说。
“里子”更坚实 生活有“面子”
“以前只要下雨,一出小区楼道遍地是水坑,每次外出都要卷起裤腿跳着走。现在下水彻底通畅了,居民生活更加舒心了。”灵璧县广业凯旋门小区居民高兴地说。
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城区积水、管网堵塞、雨污混流等问题,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灵璧县投入约1.88亿元,对迎宾大道、奇石大道、汴河路、解放东路等主干道约6.334公里的地下雨污管网进行管网改造,同时配套实施雨污管线、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交通安全设施、道路照明、景观绿化等工程。灵璧县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区地下雨污管网改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工作专班。每周的县政府工作例会都要“雷打不动”地听取雨污管网改造进展情况,县政府负责同志更是每周至少一次到项目现场督查调度,全力推动雨污管网改造项目建设。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项目施工采取‘明挖施工+顶管施工’相结合的思路推进,虽然增加了工程造价,却是值得的。”灵璧县交投公司负责人说。
“有困难找网格员”
6月3日,家住宿州市恒大御景湾的李女士反映噪音扰民问题,在埇桥区北关街道北关社区网格员的及时帮助下很快得以妥善解决。
日前,北关社区的网格员王博雅、徐皓琳在入户登记中,了解到86岁老人吴大爷独自一人居住,生活很不方便,便时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听他诉说,顺便帮着做一些家务,为吴大爷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有困难找网格员”,在北关街道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条被社区群众“亲证有效”的生活经验。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北关街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迅速成立网格办,对街道社区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按照“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的要求,网格员定期走访网格内居民,做到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尽心尽力为居民排忧解难,构建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良好局面。
(撰稿:本报记者 何雪峰)